經濟觀察:央行下一著棋會怎麽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6 08:45:18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要堅决遏制固定資産投資過快增長的目標,則必然要求央行動用緊縮手段
  中評社香港6月16日電(評論員 商弈)本週三,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仍然面臨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的問題,特別是結構性矛盾突出,能源資源和環境壓力增大,提出要進一步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堅决遏制固定資産投資過快增長。

  說起“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過快”幷非無的放矢,統計數字顯示, 1-5月份中國的固定資産投資增幅已超過30%,明顯偏高。而細究原因,除了與今年是“十一五”開局頭年,各地及各部門都有强烈的投資沖動外,恐怕還與目前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過剩”有脫不開的關係。

  所謂“流動性過剩”,說白了就是錢太多,投放市場的量太大。數據顯示,中國5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速高達19.1%,而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6%,當月新增人民幣各項貸款2,094億元,同比多增1,005億元,大大超出市場預期。而此前央行于4月底剛剛將一年期貸款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至5.85%,其它各檔次貸款利率也作了相應調整。分析師們原來估計,5月份的貨幣信貸規模會有個明顯的下調。

  那麽,錢從哪里來?除了過高的儲蓄率以外(居民存款額已超16萬億,但4月份的居民存款增幅已由於股市分流效應而大大下降),出口的强勁增長是另一個重要原因。剛出來的數據表明,中國5月出口同比增長25.1%,達731.1億美元,貿易順差130億美元,創單月歷史新高。至此,累計今年前5個月中國實現貿易順差達467.9億美元。這也表明,流動性是個結構性問題,內部的不平衡是由外部的不平衡造成的。有學者把其中的因果關係這樣表述:(巨額貿易順差導致)銀行結匯量增加、人民幣昇值壓力加大、外匯佔款節節高昇、銀行流動性泛濫、金融機構貸款沖動再起,固定資産投資反彈,最後的結果是宏觀調控前功盡弃。

  與此同時,流動性過剩帶來的另一個魔影:通貨膨脹也已逼近中國。統計數字顯示,5月份CPI(居民生活物價指數)達1.4%。雖然這個數字幷不算太高,但從趨勢上分析,CPI實際在走著一個上行軌道,從3月份到5月份,CPI同比數字爲0.8%、1.2%和1.4%。與CPI相伴的是,5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了2.4個百分點。據了解,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在於原材料、能源等生産資料價格漲價所致。而另一項宏觀指標也佐證了這一點: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6月1日發佈的PMI(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除了紡織企業的購進材料價格下降外,其他中國製造業的各行業成本都有所上昇。經驗表明,這種成本型通漲壓力通常都表示了經濟運行有過熱的危險。

  在中國目前經濟結構不平衡、投資偏熱、貸款規模捲土重來、通脹壓力加大、商業銀行流動性泛濫的情况下,下一著棋會怎麽下?這是許多中國問題觀察員都密切關注的。

  控制出口嗎?這在目前看來幷不實際。據了解,由於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昇而導致的出口價格上漲因素已被國際市場消化。而且,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解决就業問題也遠比通漲威脅要來得急迫。因此,除了對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産品的出口可以進行適度控制外,似乎(除了匯率外)沒有其它可著力點。

  那麽擴大進口呢?這裡有一個解决國內需求的問題。雖然4月份國內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幅度可觀,但消費的增長仍遠遠比不上投資的增長。其中的奧秘人人皆知:因爲諸如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尚無法得到根本解决之前,百姓手中的儲蓄是不會輕易進入消費領域的。因此,除了擴大國內緊缺資源性産品、先進技術及設備的進口外,也沒有其它更多的著力點。

  所以,看來加大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彈性是個必然選擇。本週人民幣匯率再度破“8”就是明證。可以預言,人民幣匯率的進一步走强祗是時間問題,這是改善結構不平衡的一著棋。

  另一方面,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要堅决遏制固定資産投資過快增長的目標,則必然要求央行動用緊縮手段。筆者在此大膽猜測,目前央行採用的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如窗口指導與票據對沖等手段可能力度還不够。那麽下一步的緊縮手段將計從何出?央行可能有二個選擇:一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但這劑常規猛藥在目前商業銀行的存貸差高達9萬餘億元的情况下似乎意義不太大;二就是再度調昇利率。筆者認爲這將是具一石三鳥之功的辦法:其一,對於目前居高不下的投資來說,提高資金成本是比行政手段要來得有力的清醒劑;其二,有利於緩解時下隱現的通漲壓力;其三,有利於增大(或說是保值)在銀行存款的昇斗小民們的財富,從而達到最終的促進消費目的。當然,這次的加息不能再把提高居民的存款利率拉下嘍!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