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福利制度製造“懶人經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7 08:53:23  


  美國的社會階層:富人窮人都好過,中産階級最艱辛 
  
  美國的財富遊戲規則就是讓大多數人永遠富不起來。目前美國1%的超級富豪佔有全國財富總數的40%,而20%的最低收入者僅佔全國財産的5%左右。與美國的富人相比,窮人的日子雖然相對貧寒一些,但由於有較爲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窮人祗要有合法身份,即使不工作也可以維持日常生計。所以,與我們通常的理解不同,在美國日子最艱辛、生活壓力最大的幷不是窮人,而是佔美國總人口80%左右的中産階級。目前,中産階級的貧困化日益引起美國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美國,根據家庭收入的高低,可以分爲三個明顯的階層:富人、窮人和中産階級。一般將年收入在3萬到幾十萬美元之間的家庭視爲中産階級,低於3萬美元的爲窮人階級。與我們通常的理解不同,在美國日子最艱辛、生活壓力最大的幷不是窮人,而是佔美國總人口80%左右的中産階級。目前,中産階級的貧困化日益引起美國社會的廣泛關注。
 
  美國是世界上富豪最多的國家,的確是富人們的天堂和樂園。一位超級富豪一年的收入可能是美國總統幾百年的收入,更可能是一個職工幾千年的收入。目前美國1%的超級富豪佔有全國財富總數的40%,而20%的最低收入者僅佔全國財産的5%左右。普通美國人一般不易見到這些超級富豪,但却很容易感到他們的存在,因爲他們的生活方式實在驚人。超級富豪一般都擁有多處超級豪宅,他們中的許多人買下了一座山、一個島嶼,在風光秀麗的景區和美麗的海濱都能看到富人們連片的豪宅和山莊。他們都雇有私人保鏢和別墅警衛,常常一到週末就一家人開著豪華遊艇或私人飛機去旅遊度假,生活上隨心所欲,極盡豪奢。有意思的是,與大多數美國人一樣,富人們也愛過負債生活。僅2001年一年,富人家庭所借的債務總額就高達3460億美元。但與普通人負債原因不同,這些富人欠債是爲了掙更多的錢,他們大多把這部分資金投入到了房地産、債券、期貨、股票等容易使自己“坐莊”操控的領域。
 
  美國富翁的另一個特點是熱衷于社會捐贈,他們認爲“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耻辱”。據美國《時代週刊》報道,2002年美國人捐贈金額達1900億美元,佔全國生産總值的2.1%。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將財富的60%捐給了慈善機構;世界第二號富豪巴菲特祗留200萬美元給兒子,其餘的300多億美元全部捐給了社會。這除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外,更因爲美國的稅法通過社會公益捐贈給富人提供了一個合法避稅的機會。如果富人把大量遺産作社會公益捐贈,可爲後人省下一大筆遺産稅,這也是美國富人熱衷慈善與社會公益捐贈的原因之一。美國是世界上遺産稅最嚴格的國家,幷實行超額累進稅率,遺産數額越大,稅率就越高,最低稅率爲18%,最高可達50%。如果一個人要繼承一筆1000萬美元的遺産,要先期繳納500萬美元的遺産稅,然後才能合法繼承1000萬美元的遺産。很多人由於先期拿不起如此巨額的稅款,所以就干脆把財産捐贈給社會了。 

  美國也幷非處處都是美麗的花園,各地既有豪宅林立的富人區,也有陳舊破爛的窮人區。目前美國大約有3700萬窮人,佔總人口的12.7%,他們大部分是少數族裔,受教育程度低,從事一些低收入行業。與美國的富人相比,窮人的日子雖然相對貧寒一些,但由於有較爲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窮人祗要有合法身份,即使不工作也可以維持日常生計。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貧窮”應該是缺吃少穿、沒有基本住所的人,但實際上處於這種狀態的窮人在美國很少。美國人口普查局定義的3700萬“窮人”中展示的却是另一種景觀:他們不僅有足够的食品,還擁有汽車、彩電、冰箱、洗衣機、電烤箱等。根據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窮人每月可領到生活補助,孩子上公立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可免費學習、免費就餐,嬰兒可免費得到嬰兒食品等等,可以說窮人基本上就是靠政府養活。美國富人可以買豪華車,窮人則買二手車,一兩千美元也可以買輛說的過去的轎車。富人們住山莊別墅,窮人們則住廉價的出租屋。窮人住的公寓和小區髒、亂、差,一看就知道是窮人住的地方。窮人們如果自己動手做飯,吃飯也不是太昂貴。如果不講究,也可以買一些大清倉甩賣的電器和傢具。在馬路邊撿來一些雖然舊但是還能用的家用電器之類。然而,光靠給窮人撒錢幷不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滿足。享受高福利政策待遇的窮人是對美國政府抱怨最多、對現實最不滿的群體之一,因爲他們的社會地位很低,生活祗能說是過得去,孩子也難以享受高等教育。人們也總是抨擊美國的福利制度正在製造“懶人經濟”,高福利政策已是越來越難走下去了。

  美國是一個中産階級的市民社會,中産階級佔總人口的80%左右。有人說,中産階層是美國社會的“脊梁”,若這根“脊梁”被折斷,美國社會將走向毀滅。根據美國數所大學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在1969年美國中産階級勞動力爲56%,但30年後這一比率下降到39%。美國學者認爲,在全球化浪潮沖擊下,當代美國龐大的中産階級已經分裂爲三股:第一股是在經濟大蕭條和二戰期間出生,在美國有史以來經濟最繁榮的黃金年代成長成家,親身經歷了美國夢,現已垂垂老矣的傳統中産階級;第二股是他們的子女,這些人在舒適的環境中成長,在越戰鬧得最厲害的60年代成年,大多數仍秉持舊式的中産階級價值觀;第三股是現在才成年的艱辛焦慮的一代,他們比上兩代人更難找到以及保住好的工作,他們發現自己可能是第一代生活比不上父輩的美國人。如果說最初的中産階級是搭乘火車一路平安無事地抵達目的地的話,那麽新的中産階級似乎是被困在巴士上,在同一條路綫上辛苦地來回奔波。中産階級的貧困化正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呼籲復興中産階級。 

  那麽,美國中産階級的典型生活是怎樣的呢?曾有人這樣描述:“住在郊區,有1幢2間至4間臥室的花園房子(分期付款),兩個孩子,1祗狗,2部汽車(分期付款)。門前是修剪整齊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帶孩子做家務,拿薪水後馬上開出15張以上的支票付賬。”還有人將這個田園式的“美國夢”簡化爲“五子”:一個文憑本子,一套房子,兩部車子,供兩個孩子上大學,有點度假的票子,能過體面的退休生活。而在現實生活中,美國中産階級要實現這個人生目標著實不易,很多人可能苦苦打拼一輩子也不一定達到。
 
  讓我們來算一筆賬:據美國官方統計,美國佔絕大多數的白人家庭,年中等收入爲5.2萬美元,其中1/3收入用於交稅,大約剩餘3.5萬美元,約合每月2900美元左右,然後扣除生活所需,再扣除住房、汽車貸款以及醫療保險費用,再扣除孩子上大學的費用,一個月下來所剩無幾,如果能存下幾百美元那簡直算是個奇迹了。從家庭支出結構來看,購房是美國中産階級的第一大支出。現在一戶中産階級的住宅,在全美一般地區價格爲15—50萬美元,在康涅狄格州約需40萬美元左右,通常首付爲房價的15%—25%,按揭週期爲30年,利息在7%—8%左右,而且是利滾利。第二大支出是子女上大學。據教育專家估算,若在州立大學上四年大學約需18萬美元左右,而在哈佛、斯坦福這樣的私立大學上4年則需耗資30萬美元甚至更多。第三個方面,對於今天處於中産階級、夫妻雙方工資爲平均水平的家庭來說,若想晚年生活質量還能達到退休前的水準,那麽還需要有幾十萬美元的存款,從而得到足够的利息,以補充其他方面的支出。由於支出壓力巨大,我去過的20多家中産階級家庭很少有感覺自己是富有的,他們大多感覺都在艱辛忙碌地奔波。特別是當出現一個人失業或欠債無法還清時,問題就會更嚴重,所住的房屋和車輛很快就會被法院查封拍賣。
 
  美國人有兩怕:一怕死,二怕交稅,特別是中産階級和富人更怕交稅。他們把個人所得稅形容爲“羅賓漢稅種”:掙得越多,交得越多,幷且名目繁多。美國人的工資聽上去很高,但每月的工資還沒到手,就有1/3已經交了稅,買東西還要交5%—8%的消費稅。據調查,目前全美家庭收入與負債之比爲11.2,其中中産階層負債比例在12左右。一位在紐約的華裔老闆告訴我,至少有1/3的中産階級家庭在月末信用卡里刷不出10美元。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一直宣揚私有財産神聖不可侵犯,表面上看保護的是個人財産,其實質上保護的是稅收。政府通過立法將從老百姓手里掏出來的錢合法化,再以一定形式返還給社會,然後再通過各種方式收回來,使老百姓時刻在一種壓力下還錢,財富一直在社會周轉,令民衆雖然衣食無憂但却始終難以富起來。這不能不說是它的巧妙之處。
 
  一位美國朋友直言不諱地說:“美國的財富遊戲規則就是讓大多數人永遠富不起來,富者恒富,窮者恒窮。”美國就好比是一個設計好的財務大陷阱。一些已經躋身中産階級的華人華僑告訴我,祗有回到中國他們才可能不負債,在美國永遠要負債度日。

  美國人看中國:從傲慢好奇到正視和焦慮不安 

  2005年9月28日,美國之音在“中國崛起如何震撼世界”的系列報道中說:“對伴隨著中國崛起成爲一個世界大國而出現的全球變革,我們需要進行廣泛的理解……首先是中國的規模,13億人口可以形成巨浪,而不是漣漪;其次是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巨大而開放的中國經濟體正撞擊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甚至把中國取代美國成爲世界第一經濟體的年份提前到2035—2040年。 自1978年中國打開國門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但融入了世界潮流,而且在有些方面已經引領風騷,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發生了巨大變化。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取得所謂“經濟神話”的同時,中國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悄然間實現了經濟的騰飛,綜合國力明顯增强;美國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商品;華人在科技界、教育界的影響日益擴大,且業績不菲;遍佈美國各大城市的唐人街也變得發達和漂亮起來;赴華旅遊的美國人也在直綫增長,這些都在影響著美國民衆心目中的中國形象。我在美國接觸到各界不同層次的人士,感覺大多數美國人都坦率直爽、誠實善良、富有同情心,他們對中國的一些偏見主要受政府和媒體的誤導,尤其是受前些年美國政府和媒體“妖魔化中國”的影響。而一旦瞭解瞭中國的真實情况,特別是到過中國的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就會有很大改觀,認爲美國的媒體輿論誤導和欺騙了他們。

  隨著“中國文化節”在華盛頓的隆重開幕,美國各地掀起了新一輪“中國熱”。我們學習考察期間所接觸到的美國人,不論是政府高官、國會議員,還是專家學者以及普通民衆,紛紛向我們詢問中國的發展情况,對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目前美國普遍使用的語言中,中文已佔第三位。全美將中文列爲公共外語的大學已有700多所,另有500多所高中開設了中國語言文化課程。
 
  但是,美國政府與美國民衆對中國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心態,大多數美國公民都渴望了解真實的中國和中國的發展真相,而美國政府中的右翼人士主要在想如何遏制中國和弱化美國公民對中國發展成就的了解。過去美國的主流媒體鮮有關於中國的報道,而現在各大媒體每天在顯要位置和重要時段都有關於中國的報道。這說明,在美國政府和美國人眼中,中國的崛起是一個無論如何都回避不了的現實。

  近些年來,美國人更多地從“中國製造”來認識中國。十多年前,中國産的餐具最多祗能當低檔日用品來賣,而如今許多中國名牌餐具已經在專賣店出售。在美國,無論名牌服裝、玩具、聖誕飾品,還是冰箱、彩電、空調、電腦、數碼相機,Made in China比比皆是,而且份額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好。我在繁華的紐約第五大道上的一些商店里看到一些黑人在經銷精美禮品手錶,我買了幾塊,翻開背面一看,却是“深圳製造”。在一個大型“跳蚤市場”,我發現這裡大部分是中國商品,人來人往,討價還價,煞是熱鬧。我還觀察到,雖然來自中國和日本的産品在美國隨處可見,但美國人似乎更多地感受到來自中國商品的壓力。一位美國專家告訴我,這可能是由於美國媒體上有關中國的報道太多了,中國商品的勢頭也蓋過了日本,而日本産品大多是高附加值的高端産品,普通美國人可能感受不到太大影響,而物美價廉的中國産品却讓所有美國人更有切身體會。
 
  美國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博士在他的《美國與中國》中,這樣歸納美國人對中國的4種看法:離奇的、理想的、幻滅的及社會學的。美國的許多中國問題研究專家也認爲,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始終是一種混和體,幾乎每隔十幾年或20年就出現一次反復,經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令人驚訝的是,每當中國國力衰弱、疆土分裂時,中國在美國的形象往往比較正面,認爲中國是值得同情的;但每當中國强大幷具備向外發展的潜力時,中國在美國的形象則易趨于負面,感到中國是可怕的。美國人對中國的這種不確定性和自相矛盾的看法,將會深刻影響今後中美關係的發展。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國人正試圖更多地了解中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正進入一個巨大的轉型期。 

  在研究美國社會和文化時,還發現美國存在一種超强的“漩渦效應”。簡單地說,就是由於美國的綜合國力、經濟總量、軍事實力、科技教育水平、文化影響力在全世界都是最强的,再加上整個世界的經濟運行規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主導制定或受其左右的,任何國家在美國主導的規則下與其競爭,美國就會像一個巨大的“漩渦”和“黑洞”,以其超强力量將你吸進去,使你不會有取勝的機會。根據這一“漩渦效應”,我們在同美國的合作、交流、競爭中,既不能不和它打交道,也不能使自己掉進“漩渦”,而應站在“漩渦”的邊緣,既可以利用它的吸引力接近它,與它合作,又能利用它的離心力離開它,與它公平競爭,這樣才能以我爲主,保持幷發揮自身優勢。 

  來源: 市場報 作者:蔣英建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