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全球資本市場波動是調整還是逆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9 07:26:19  


  中評社香港6月19日電/瘋狂上漲了3個月的全球資本市場,在6月迎來投資者的拋售。股票和商品期貨等風險高的資産開始被遺弃,人們轉而選擇風險較低的政府債券和現金。新興市場與外匯市場重挫,黃金、銀、銅和其它金屬,無一幸免地大跌。
 
  經濟觀察報發表文章分析,到底發生了什麽,市場突然轉向狂跌?各國央行都開始吹響加息號角,似乎在促成全球經濟的下挫,市場會繼續下跌嗎?而全球市場的劇跌,又將對中國經濟産生怎樣的影響? 

  加息導致下跌 

  問:是否有共性的原因導致目前無論黃金、有色金屬,還是全球股票市場價格的下跌? 

  德意志銀行大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這次全球資本市場價格的下調,主要是受美元進一步加息,以及美國經濟將開始放緩的預期所影響。我們剛剛調低了對下半年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期,由此前的3.2%,下調到2.5%。這是考慮到油價持續上漲、房屋價格上漲放緩等因素而做出的判斷。在這個背景之下,全球投資者的風險意識開始增强,不少人最近從被認爲風險最大的新興市場撤資。
 
  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 陶冬:在我看來,這背後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市場上的投資者對於全球加息週期的預期出現了變化。兩個月前,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爲,美國息口到了5%後會見頂,今天的爭論祗是5%之後再加多少,什麽時候加的問題。與此同時,日本央行調整資金流動性的步伐比想象的要快。從歐洲央行到新興市場的央行加息步伐都在加速。全球加息週期的變化,導致市場對經濟發展、全球需求産生了更多的憂慮。 

  二是日元走强導致套利交易平倉。在過去兩年,日元貸款利息幾乎是零,而且日元匯率不斷下跌。幾乎所有對沖基金都在借日元炒其他資産,從而套利獲取高額回報。但是現在日元和日元利息的走勢突然發生了變化,對沖基金因此在將借來的錢平倉。所有被這樣的對沖基金購買的股票、債券都隨之被平倉,拉動大市下跌。 

  三是全球風險意識的變化。今年5月之前,持續了四個月的全球風險意識處在狂熱區域,這是在過去三十年里從來沒有過的。由於前面兩個因素的變化,導致大家現在由高風險,轉向低風險,資金進入美國債券市場。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曹紅輝:目前的大幅震蕩,是因爲人們擔心世界經濟的兩大引擎:“美國需求”和“中國因素”可能發生變化。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說,將密切關注通脹,從而人們開始擔心美聯儲再次加息,從而將影響美國及全球的需求。而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産能輸出國之一,其産能中的相當一部分最終要靠向美國等國出口來實現供求平衡。
 
  不過,目前看,美國需求的劇烈波動的可能性雖然不排除,但幷不是就那麽可怕,祗是通貨膨脹的潜在可能性在逐步加大。因此,近期全球金融市場波動背後的原因更可能是由於全球的對沖基金存在大規模獲利回吐的需要。 

  事實上,全球的資金泛濫,已使經濟學傳統上關於實體經濟供需因素與金融資産價格的關係大爲改觀。
 
  對於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去年年底時就有兩種觀點,有人說是“快樂幷痛苦著”,有人則認爲是“痛苦幷快樂著”,語序不一樣,內涵也就發生了變化。

  前者認爲,世界經濟的主旋律仍將是快速發展,經濟需要結構性調整,美國的雙赤字問題及需求高速增長下的通貨膨脹等風險,但是,這些“痛苦”的因素幷不能改變經濟高速復蘇的格局。 

  而持“痛苦幷快樂著”的人認爲,由於諸多問題的延續與擴大,高速增長的經濟已面臨關口,全球經濟可能下滑,房産市場泡沫可能破滅,商品市場價格也將見頂。
 
  目前,似乎支持後一派觀點的逐漸開始增多。 

  問 :那麽,本次的市場波動是常規的調整,還是表明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後半年,全球市場的主旋律將會是什麽?
 
  馬駿: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目前許多投資者處於觀望狀態,心理狀况比較脆弱。在後一段時間內,市場的波動會持續很大。不過,調整到今天,我們認爲之前大幅上漲時形成的大量泡沫已經被擠掉。 

  陶冬:目前主要是資金流向的變化,風險意識的變化,但是如果看全球的需求,我相信還會維持在相當高的水平。 

  當下,全球需求堅挺,而能源及材料供應不足的狀况依舊沒有改變。在這一輪的增長中,世界上的生産商始終沒有大幅擴大生産能力,新增産量比我們預期的要小。需求在,供應沒有太大變化,價格却出現了調整,在基礎面上是很難解釋這一輪的下跌的。
 
  曹紅輝:這個問題從長期來講,還是要看美國經濟和中國因素的走勢。世界銀行最近提出,中國的經濟增長潜力都已接近資源、環境和現實市場所能承受的上限。對資源和能源消耗過高的産業投資不合理,對歐美市場的過度需求等問題將使中國這輛疾速行駛的汽車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
 
  同時,布什政府仍然企圖通過壓迫亞洲貨幣的匯率恢復競爭力,從而使美國經濟面臨越來越大的脆弱性。 

  目前,全球紛紛加息的措施使資本市場急劇下跌,在持續加息等因素作用下,美國的儲蓄率首次出現了正增長。但是,加息對國際金融市場價格的影響幷不具備持續性,因此,實際作用也不是特別大。 

  問:加息作爲防範通貨膨脹、促成這次下跌的一個關鍵因素,各國央行將怎樣利用這一宏觀調控政策,他們下一步將會怎樣做? 

  馬駿:美聯儲月底再次加息基本似乎已沒有懸念,8月再加息一次的可能性也存在。可以認爲,貝南克對通貨膨脹的容忍程度要小於格老。最近剛剛舉行的8國財長會議上,各國財長紛紛表示擔心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超出預期將開始加息。6月8日,歐洲中央銀行已宣佈將其基准利率從2.5%上調至2.75%,這是自今年3月2日以來的第二次加息。同一天,丹麥國家銀行、印度央行、韓國央行和南非央行也將其基准利率提高了25個基點。 

  陶冬:加息能够抑制需求,導致材料價格的下跌。當價格水平得以穩定後,央行就會收手,但這需要一個過程。經過兩年能源、材料價格的瘋漲,我們看到通貨膨脹因素,開始滲透到消費者物價指數中。美國、歐洲、日本的核心通貨膨脹出現了明顯的上揚。 

  曹紅輝:這祗能邊走邊看,根據各國經濟運行的情况加以判斷。 

  中國應加緊調控和防範 

  問:在全球市場大跌,各國央行紛紛採取行動的情况下,對中國是否也産生影響,對中國的宏觀調控又意味著什麽? 

  馬駿:面對世界各國紛紛加緊收縮貨幣的宏觀調控,中國政府目前的宏觀調控力度則顯得還不够,我認爲在未來幾個月內中國央行出台進一步緊縮政策的可能性不小。由於提高央票發行量的成本較大,而且祗有短期效果,所以爲控制M2的增長,中國央行應該進一步提高準備金率或加息。 

  陶冬:如果真的出現原材料價格比較大的調整,那麽最大的受益者會是中國。因爲中國是世界的加工廠,中國生産商把生産成本上昇轉嫁給最終消費者的能力一直很弱。如果原材料價格下跌,則有利於企業利潤和舒緩成本壓力。但是目前也不能期望太大,石油價格不過是從74美元,回調到了70美元左右。 

  而且這一輪加息的到來,對於美國消費需求産生什麽影響?目前還看不清楚。如果美國的房地産市場出現調整,則會對美國的消費産生重大的影響,由此可能影響中國的出口。但是美國消費會否出現大的調整,還是個未知數。所以我維持原來的判斷,認爲今年美國的經濟增長下半年會回調到3.25%到3.5%的範圍。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