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不能承受水資源承載力之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9 07:29:28  


  中評社香港6月19日電/近日召開的中國水資源工作會議透露出讓人震驚的消息,中國的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爲經濟發展的第一瓶頸。很多固定資産投資項目論證中幾乎沒有節水內容,一些地區不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盲目發展,造成一些地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惡果。
 
  新華網文章稱,儘管水資源缺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長期以來對水資源承載能力問題却認識不足。水利部部長汪恕誠近日表示,衡量人與自然和諧有兩個重要指標,即兩個承載能力:一是資源承載能力,二是環境承載能力。在這兩個承載能力中,水資源都是首要因素,但當前很多地區粗放的增長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業無情地吞噬著日見“瘦弱”的水資源。 

  “地下水越抽越深,水源地越來越遠,遠距離取水的城市越來越多,用水成本越來越高”,是當前中國水資源狀况的真實寫照。水資源評價的最新成果表明,“十五”期間,我國農田受旱面積平均每年達3.85億畝,平均每年因旱减産糧食350億公斤,農村還有3.2億人飲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較爲嚴重缺水的有110座。 

  文章表示,水作爲自然資源,又是經濟資源,更是戰略資源,爲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瓶頸制約警示我們:建立節水型社會已經刻不容緩。
 
  專家分析認爲,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要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如仍沿用現在的粗放用水方式繼續發展,維持萬元GDP用水量400立方米左右,到2020年要實現GDP達36萬億至38萬億元的目標,總需水量將大大超過水資源的承受能力,“翻兩番”目標是無法實現的。
 
  經濟社會發展在水資源承載能力以內,就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反之,發展就會失去物質基礎,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 

  “量水而行,以水定發展”,簡單一句話,却意味深遠。文章介紹,從2002年起,黑河中游的張掖市成爲水利部第一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張掖率先展開水資源承載力調查,幷以此爲基礎,對工業、農業以及生活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幷對單位産品、單位面積和人畜飲水實行定額管理。同時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維修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全面推行節水措施,取得了明顯的節水成效。 

  文章指出,建設節水型社會,這既是對傳統水利觀念的最大挑戰,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項根本措施。嚴重缺水的天津市多年來也一直堅持節水與經濟産業結構調整同步實施,促進水資源由用水效率低嚮用水效率高的産業流動。對造紙、印染等一大批高耗水企業,進行壓縮、淘汰和幷轉。目前,天津已形成以電子信息、汽車等六大優勢産業爲支柱的節水型工業産業結構,耗水量大的産業佔經濟結構比例大幅度下降。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