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軟公司主席及創始人之一比爾·蓋茨表示,將不再參與公司日常管理工作,而把更多精力集中在他所創建的慈善基金會上。
美國人聽到這樣一個消息,幷不吃驚。
比爾·蓋茨不僅是世界首富,而且是自己動手從頭開始,非常年輕就成爲首富的當代奇迹,自然是衆人矚目的中心。大家一開始就對比爾·蓋茨服氣,那是假的。祗要去IT行業聽聽,不服氣的人就特別多。這是一個拼腦瓜靈的行業,論學業、論聰明勁兒,認爲自己不在比爾·蓋茨之下的,少說也有成千上萬,“怎麽就讓這小子撞了大運”?於是就對他格外挑剔。可是,漸漸地,這個一直梳著學生頭的年輕首富,讓大家看到他的另一面。他掙錢,也花錢,也認真做著慈善事業。
一出名,“要求捐款的信件就像雪片般飛來”,而他開始一概不回應,弄得爹媽很難過。他辯解說,“我爲社會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讓這個企業成功。”這實際上是有道理的。他事業發展的時間很短,速度極快,壓力也可想而知。首先應該做的事情,當然是集中精力把微軟做好。今天,大家不管是否喜歡他,基本上都承認,這個公司的建立和發展,爲社會做了難以替代的巨大貢獻。
美國有一些富人,節儉到幾乎是苛刻自己的地步,不過絕大部分不是這樣的。人對生活的要求,會隨著自己財富的增加而增加。當蓋茨有了巨額收入,他是爲自己花錢的。例如,他那棟實驗住宅,花了整整一億美元。在美國人眼里,你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能力,再加上運氣,得來的錢哪怕再多,也是“取之有道”,如何消費是你自己的事情。其實,這樣的消費是正當、也是有益的,不僅是一個財産再分配的過程,更是在投資幫助提昇一類實驗住宅的設計和建造。建築師們知道,沒有他,別人可能沒有這個興趣,或者有興趣也做不到。更何况,他現在的資産是500億美元,在有錢之後,實現一些自己個人的夢想,實在是人之常情。
一個良性的、有精神追求的社會,富人會爲自己花錢,可是,他們的大多數,其夢想不可能局限在吃喝玩樂的個人享受上,更不會把財富總是和腐朽墮落畫等號。相反,財富會經常和創造性聯繫在一起,可能是爲自己蓋一棟夢中的獨特建築,可能是建造一個藝術博物館,可能是幫助他人,可能是資助消滅一種疾病。甚至,可能如當今紐約市長彭博那樣,自己出錢競選,拿1美元工資,試著領導、改變一個世界上最複雜的大都市。這些夢想對社會有益,對他人有益,也提昇自己的精神層次,那是一種巨大的精神滿足。
一個好的社會,就是有許多人在做著美麗的夢:我既要造福自己,也要造福他人。這種夢想來自學校、家庭的教育,來自宗教,也來自社會的熏陶。貧富的差別,祗是能力的大小不同,個人的生活際遇不同。避免貧富差距呈現凶險狀態的前提是,社會上的個人財富來源合法,有法律嚴格管制非法獲取財産。這樣的前提防止了貧富之間産生深仇大恨,也防止了緊張危險的社會關係。這是社會和諧的前提。
美國富人建立慈善基金會如此普遍,大家眼中蓋茨的慈善之路,也走得很自然。當他有了餘力餘錢,就開始留心捐款方向,他說,“我祗是這筆財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好的使用方式。”1993年秋天,蓋茨和妻子梅琳達一起到非洲旅遊,當地的極度貧困使他們深感震驚,於是他建立了9400萬美元的基金會。多年經營下來,去年年底,因對根治非洲瘧疾、遏制艾滋病和防止貧窮蔓延作出的杰出貢獻,蓋茨夫婦和搖滾明星波諾一起,被評爲《時代》週刊2005年度人物。
比爾·蓋茨五十歲了,那是一個回顧和反省的年齡。有很多人,在這個年齡希望自己進入一個新的挑戰。可是,很少有人真的有比爾·蓋茨那麽好的條件。一方面,微軟公司離開他也能正常運作,另一方面,他已經有了一個現成的新事業——世界上最富有的基金會,資産已達291億美元。那不是普通的慈善,而是如何運用一筆巨額資産,去最大程度地改變世界的一個部分,改變最大數量的人的命運,也就是說,去創造另一個如微軟那樣的奇迹。比爾·蓋茨這樣性格的人,會如此轉行,一點不奇怪。
這種精神在美國久有傳統,比爾·蓋茨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他們夫婦說,將來祗給孩子留幾百萬元,相信祗要“父母教育得法,孩子們對待財富的看法不會和我們不同。”西諺說,富人要上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大家知道發財很難,祗有少數命運之寵兒才做得到。其實財富之“用之有道”更難,做到這一點可謂人中之杰。比爾·蓋茨兩者都做到了,竟使駱駝穿過了針眼。
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林達(系旅美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