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19%:“中國價格”的重要探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2 07:00:30  


  中評社香港6月22日電/以寶鋼爲首的中國鋼鐵企業最終接受了世界三大鐵礦石企業精粉礦和塊礦價提價19%的要求,國人企盼的“中國價格”幷沒有實現。第一財經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說,但我們認爲,這個19%是在中國企業與礦石商激烈博弈後的19%,而不是妥協的19%。

  文章稱,此次中國企業首次抱團參與國際大宗原材料議價,雖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但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今年鐵礦石商最初提出的條件是提價20%-40%,三大鐵礦石供應商之一的一位高層也承認,如果不是中國的强硬的態度,今年鐵礦石的提價不會是19%,可能會是更高的30%或40%,這比起去年中國被迫接受71.5%的漲幅,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此輪博弈中,雖然中國最終接受了19%的定價,但三大礦石巨頭也不得不正視這個世界最大鋼鐵生産國的話語權和定價權。長期以來,國際鐵礦石界有自己的“遊戲規則”,過去亞洲是以日本等國鋼廠爲談判基准的,中國鋼廠少有發言的權利,但今年的世界鐵礦石貿易談判,中國已經取代了日本,成爲談判的主導,幷爲以後的談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以至於巴西淡水河谷高管認爲,中國可望最快在2007年給鐵礦石定價,實現“中國價格”。

  最近幾年,中國在國際市場上一直處於“買啥啥貴,賣啥啥便宜”的境地,在成爲製造中心的同時,也進口大量的原材料,這使得國際原料市場隨著“中國需求”而水漲船高,幷在一定程度上挾持了中國企業,在稀有金屬、石油等領域均是如此。

  文章表示,在鐵礦石領域,中國企業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與國外企業談判,是中國企業共同發聲的重要一步,但很遺憾“話語權”沒有轉化成“定價權”,這也給今後的鐵礦石以及其他行業的談判積纍了經驗和教訓。

  首先,中國鋼鐵企業的“多、散、弱”是制約談判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材生産國,2005年中國粗鋼産量佔全球份額的30.9%,超過了另外四大産鋼國日美俄韓四國的總和。

  但中國鋼鐵企業之多也是世界之最(多),且集中度非常差(散),2005年中國前5名鋼鐵企業佔全國鋼産量的比例祗有21%,而俄羅斯是79%,日本是64%。相比較而言,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寶鋼祗在世界列第6位,且中國企業大多數祗能生産低附加值的産品(弱)。

  文章指出,“多、散、弱”的結果是,競爭無序,盲目擴産,這直接導致了鐵礦石的供不應求。中國在三年之內累計增産鋼材1.5億噸,相當于日本一個國家的年鋼産量。

  儘管寶鋼代表的16家企業在國內佔有重要地位,但也做不到說一不二。就在寶鋼和外方談判膠著的時候,國內就有些中小企業和鐵礦石貿易商與國外鐵礦石供應商“眉來眼去”,大量進口現貨,這顯然增加了寶鋼談判的難度。

  其次,對進口鐵礦石的過分依賴也是中國鋼企的隱痛。中國鋼鐵産量快速增長,却不得不大部分依賴進口,因爲中國鐵礦石産量少,且品位低,要將其轉化成可用礦的成本和進口價相同甚至更高。

  再次,中國鋼企因爲首次抱團獨立與外方談判,在經驗和技巧上多少顯得不足。首先就表現在對世界市場的供需分析與預測上,外方做了大量的準備,而我們有關機構的預測數據與現實差距太大,這直接導致了談判的被動。

  另外,相比起我們用“蠻力”,外方採取了各個擊破的戰術,他們針對中國大量使用精粉礦和塊礦,而歐洲鋼企大量使用球團礦的現實,巧妙地制定了精粉礦和塊礦價提價19%,而球團礦降價3%的定價策略,讓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率先接受了這一價格,從而形成了世界其他鋼廠的基准價。

  文章認爲,亡羊補牢,爲時未晚。中國企業祗有抓住此次礦石提價的契機,加快國內鋼企兼幷、重組和聯合的力度,快速提高産業集中度,幷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在國外礦山開採投資的力度,努力開闢其他鐵礦石貿易市場,研究世界供需走勢,才能在來年成爲真正讓外方懼怕的鐵礦石定價者,形成堅實的“中國價格”。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