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楷入主電盈六載 運用財技 抽身離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1 09:50:43  


李澤楷控制的盈拓成功套現91.54億元,他6年來在電盈的投資回報粗略估計仍高達7倍,成功金蟬脫殼。
  中評社香港7月11日電/李澤楷入主香港電盈六年,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靈活運用財技,如何在這6年間,把這個電訊王國四分五拆,大幅減債,再重拾正軌,然後更把網絡電視搞得聲勢浩大。 
  
  《香港經濟日報》報道稱,2000年8月,盈科數碼動力與香港電訊合併並易名為電訊盈科,市值逾3,000億元,李澤楷希望藉這個電訊王國,繼續向媒體業務,大展拳腳,並在內地市場發展。可惜一個月後,科網股泡沫爆破,市值縮水之餘,當年勁蝕1,300億元,燃眉之急是解決近九百億元的負債。 

  李澤楷昨日回首六年說︰“對我來說,由科技泡沫,到股價跌下來,對股東有傷害。” 
  
  “由2000年至今,合併到今日,PCCW是跑贏納斯達克指數,大摩電訊股指數,及美國電訊指數。不過輸錢無人開心,你OUTPERFORM(跑贏大市)都無用,你如果賺錢,UNDERPERFORM(跑輸大市)都無所謂。”李澤楷表示,今次將13.8億元現金分派給小股東,多不算多,少不算少,算是盡了一點心意。 
  
  幾年間,盈科連環供股及發行可換股集資125億元,又先後把恆通及CSL售予澳洲電訊Telstra,把iTV與NOW電視合併,把物業資產注入東方燃氣借殼上市,易名為盈大地產,香港電訊又大幅裁員,目的都是為了紓緩財務壓力。
  
  至於由他一力發展的寬頻電視業務NOW TV,李澤楷坦言不捨得賣,因為自己落手落腳做,由衛星電視的班底花了9個月發展至有一百個台的業務,比英美日等國先進。這是香港獨有的發展條件,其他地方如印度也未必學得到。“這是天降給電訊公司的科技。” 
  
  2005年,隨着網通集團以每股5.9元,動用79億元購入盈科兩成股權,轉捩點終於來臨。同年盈科動用19.4億元收購SUNDAY,NOW又強勢出擊,令盈科成為全面的電訊服務平台,李澤楷亦開始落實他的淡出部署。 

李澤楷入主電訊盈科6年風雨 
 
 2/2000:盈科數碼動力擊退新加坡電信,成功以2,300億元代價全購香港電訊,合併後易名電訊盈科 
 6/2002:盈科為減債,以47.89億元出售CSL予澳洲電訊Telstra
 5/2004:盈科借殼東方燃氣,注入旗下地產業務,並易名盈科大衍地產,分拆上市 
 1/2005:盈科向中國網通集團出售兩成股權,作價79億元,網通成為盈科第二大股東 
 6/2005:盈科以近12億元購入SUNDAY約6成股權,並提出全面收購及私有化SUNDAY,惟私有化方案最終失敗 
 6/2006:澳洲麥格理銀行及美國基金新橋資本向盈科提出收購資產建議 
 10/7/2006:梁伯韜旗下全資附屬以91.6億元,向李澤楷收購約23%盈科股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