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高增長緣何帶不來高就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4 07:13:22  


  中評社香港7月14日電/近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一項報告中有關中國經濟“無就業增長”的內容引起國內業界的普遍關注。這項《2006亞洲太平洋地區人類發展報告》認爲,“在東亞的成功故事背後,隱藏著‘無就業增長’的挑戰,年輕人與女性正經歷著‘無就業增長’”。
 
  中國産經新聞文章稱,上述《報告》中引用的數據顯示,在上個世紀90年代,由於出口的持續上揚,中國經濟增長增速高達10.1%;而同期,就業的增長率却祗有1.1%。而最新的國內佐證是:近幾年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年度統計報告發現,2001年—2005年中國GDP增長速度分別爲:8.3%、9.1%、10%、10.1%和9.9%,而同期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5年。

  另外,從中國的GDP就業彈性系數的變化也可以看出,中國吸收勞動力的能力是呈下降趨勢的。我們知道,就業彈性系數是就業人數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值,即GDP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就業增長的百分點,系數越大,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則越弱。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的GDP就業彈性系數爲0.303,90年代爲0.104,而本世紀前5年就業彈性系數爲0.105。由此可見,中國的經濟高增長沒有帶來高就業,經濟增長模式趨向于“無就業增長”模式。

  地方經濟的發展也顯現這樣的特徵。據江蘇省統計局資料顯示,江蘇省2004年的GDP增長14.9%,就業彈性系數爲0.02,相比2001年至2003年的0.03,就業彈性系數變小了。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報告顯示,上海已經連續十幾年保持GDP的兩位數增長,但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爲4.8%,城鎮登記失業人數達28.78萬人,均爲歷史高點。

  文章表示, 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爲經濟高增長必然帶來高就業。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奧肯于1962年提出了關於增長與就業關係的“奧肯定律”:勞動力需求的水平,在動態意義上主要决定于經濟增長。經濟增長速度快,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大,就業水平高,失業率低;經濟增長速度慢,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少,就業水平低,失業率高。該定律論證了失業率與國民生産總值增長率二者呈反方向變化的關係。

  文章分析, 比較一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4個經濟正走向現代化的國家,我們發現其他三國經濟高增長都帶來了就業機會的高增長,而從中國經濟增長的現象來看,却似乎出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不能同時帶來就業相應擴大的“奧肯悖論”現象。

  顯然,中國的經濟增長有著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首先體現在經濟結構的變化。目前,中國經濟結構正逐漸地脫離勞動密集型産業而進入資本密集型産業,相同資本帶來的勞動就業的增長自然就比過去减少了,産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就下降了。其次是少數人佔有大多數財富。於是即便是從事企業與商業的經營者,也祗需將積攢的部分資金用於再生産,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就業機會的最大化。還有就是中國還出現一種“國富民窮”的現象: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傾斜。政府收入的不斷增加造成財政愈益豐盈,却不能直接增加就業崗位。

  文章認爲,失業顯性化是所有轉軌國家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這種失業不完全屬於資源利用不充分的情况,而是經濟結構扭曲造成的。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已經明確提出了目標,未來5年,中國城鎮將有4500萬人走上工作崗位登記失業率將控制在5%以內。這些信號表明:中國經濟發展的訴求正由“經濟增長優先”轉向“就業增長優先”。 

  如何化解“無就業增長”呢?文章認爲,最根本的是要實現社會的强勁消費能力。因爲祗有在高消費基礎上的高增長才是健康的,才能不斷創造就業機會。而經濟高增長要能有强勁的消費作支撑,就不能不改變不合理的財富分配狀况,尤其是需要建立公平的財富分配機制。祗有當大多數人佔有大多數財富,社會消費需求才能得到釋放,就業機會才可能永續增長。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