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拓寬才智空間 力避人才浪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5 12:30:07  


  中評社香港7月15日電/新京報今日刊登社論說,2006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3》(以下簡稱《報告》)日前發佈。該書指出,在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和印度六國人才國際競爭力排名中,中國位居第四位,僅排在俄羅斯和印度之前,屬於第三層次。中國人才國際競爭力遠低於排在第一位的美國,僅相當於美國的48%,總體差距非常明顯。
  
  社論指出,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中國人才浪費現象卻比較嚴重。《報告》指出,一方面,七成知識份子走在“過勞死”的邊緣;另一方面,人才資源能力發揮程度偏低,總體能力發揮程度的平均數為61.9%,與充分發揮的差距為28.1%.專家由此測算出,2005年中國人才浪費總規模超過2500萬人,導致的經濟消耗和經濟損失超過9000億元。
  
  人才居然被浪費了?這個結論確實會讓不少國人感到意外,畢竟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強調科教薄弱的國情,怎麼一下子人才反倒開始浪費了?這看似吊詭的結論,仔細思索之後卻也不難找到答案。
  
  那些處於事業或人生巔峰狀態的人才的英年早逝,無疑是一個國家的巨大損失。近年來中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但是,我們看到,生活壓力與不科學的工作方式同樣成了扼殺人才的罪惡之手。據上海科學院最近公佈的“知識份子健康調查”顯示,北京知識份子的平均壽命從10年前的五十八九歲降到調查時的五十三四歲。就在全球為老齡化社會憂心忡忡時,知識份子“減去五歲”的現實無疑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
  
  社論認為,然而,更大的浪費仍在於日常生活與工作之中。古人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今人同樣將社會比作“最好的大學”。歸根到底,學習是一輩子的事。這也意味著任何國家的人才培養都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工程,而不是以一個人是否大學畢業為準繩。在此意義上,建立一個學習型社會與創造型社會愈發顯得重要。
  
  而《報告》顯示,中國在人才投入和人才環境方面明顯處於劣勢地位;在人才投入方面的劣勢,主要來自於R&D(研究與發展)投入和公共教育投入的不足。不難想見,如果走出大學的人才不是去鑽研科研而是傾心於“官道”,不是終身學習而是把學歷作為待遇的敲門磚,人才浪費也就成了必然。
  
  社論認為,同樣,為避免人才浪費,一個旨在實現人才價值的體制無比重要。經濟學有個著名的“劣幣驅逐良幣”原理,講的是當那些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以後,人們往往會先用劣幣,而將那些良幣收藏起來,久而久之,良幣便會退出市場。不可否認,今日知識界之所以時常出現抄襲現象,正是因為抄襲者能變相得到社會的“報償”與“獎勵”。如果不學無術者位居權位,抄襲者賺得盆滿缽滿,久而久之,便會出現外行驅逐內行、偽學者驅逐真人才、謊言驅逐真實的尷尬危局。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既然體制性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人才的浪費,那麼推進人才自我實現機制的完善,當是避免浪費人才之關鍵。
  
  法國著名的思想家聖西門曾經講過一段十分經典的話:“假如法國突然失去了自己的50名優秀物理學家,50名優秀化學家,50名優秀詩人,50名優秀作家,50名優秀軍事家和民用工程師……法國馬上就會變成一具沒有靈魂的僵屍。”

  社論總結說,正因為此,世界上所有致力於真正煥發本民族活力的政府,都不遺餘力地促進各個領域傑出頭腦的崛起。而未來中國的發展,同樣要得益於無數傑出頭腦的崛起。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