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深圳為何經濟增速放慢?減速的深圳怎麼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2 17:30:32  


  8月4日,深圳市公布了該市2006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速︰13.5%。 

  13.5%,備受矚目的深圳“速度”引來世人的關注和驚訝。 

  過去25年年均增速28%、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代表,在許多慣于“速度論英雄”的人眼中,深圳“十一五”起步卻似乎“步履遲緩”了。 

  減速的深圳怎麼了? 

  13.5%︰突出效益的速度 

  就在人們聚焦13.5%的同時,深圳市統計局也公布了《“效益深圳”統計指標體系》今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結論是深圳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人的發展”4個方面都比去年同期穩步提高。 

  近兩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不斷發出土地、能源、人口重負,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的警告,這4個“瓶頸”,也就成為考核深圳“效益”的焦點。今年上半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GDP1.31億元,居全國大城市之首;能耗增長率低于經濟增長率,萬元能耗標準煤、水耗為全國最好水平並繼續下降;河流水質改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6.4%。 

  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是深圳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在深圳今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中,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佔GDP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8%,金融、物流、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也明顯上升。 

  在深圳“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人的發展”的統計指標中,該市科研開發經費投入佔GDP的比重明顯增加,無形資產利用率大幅提高,專利申請量增長70.6%,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提高0.47%,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3%。 

  深圳的“效益”更體現在深圳對國家貢獻的能力大大增強。深圳今年上半年的地方財政收入為250.64億元,上交中央的收入達316.57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2.57%和39.86%。 

  13.5%︰模式轉換的速度 

  在深圳的《“效益深圳”統計指標體系》中,我國社會經濟運行統計中近年來一直處于核心地位的GDP,只是“經濟效益”的指標之一。 

  GDP在統計數據中的地位下降表明︰深圳將不再“以GDP論英雄”。 

  記者翻閱深圳市統計局對深圳2006年上半年經濟情況的統計數據時發現,許多“下降”的指標放在比GDP的“增長”更為突出的位置。 

  單位產出佔用土地明顯下降,單位產出能耗下降,經濟增長對環境污染程度的下降、初級勞務工在勞動人口中的比例下降,該市主要領導認為,這些“下降”應該比GDP的“增長”更受關注。 

  以“土地換投資”、“高產出、高消耗、高污染”、“資源、產品、污染”的粗放型傳統發展模式,在深圳已逐漸變成講究“種高產田”、“高產出、低消耗、零污染”、“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效益型、節約型和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的發展新模式。 

  目前,深圳啟動了最為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取消除“城中村”改造外的各類地價優惠政策、按不同容積率計收地價、對閑置土地收取“閑置費”。針對給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以搬出深圳為要挾的企業,該市主要領導明確表態︰打開大門,請君自便。“築巢引鳳”這一風行全國多年的口號,在深圳已轉換為“引鳳築巢”。 

  13.5%︰擺脫虛名的速度 

  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引導劣勢產業有序退出,大大提高了深圳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但也在短期內,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投資、消費的增長,尤其是影響GDP的增長速度。 

  深圳對這種影響早有預料。在今年3月的深圳兩會上,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就說過,推動發展模式的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要求深圳舍得投入、舍得時間、舍得聲譽,甚至不惜把發展速度暫時降下來,“調整經濟發展思路,不再攀比經濟規模和總量,如果還單純以GDP論英雄,很可能會覺得深圳輝煌不再了。我們要敢于為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承受外界的壓力、承受暫時的誤解”。 

  深圳的經濟專家認為,凝聚著“效益”、實踐著經濟發展模式轉換的13.5%,是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建設“效益深圳”要求的速度。 

  深圳在公布13.5%的同時,公布了另一組數據︰今年上半年,深圳的固定資產投資和銀行貸款余額僅分別為全國平均增速的一半和1/3,國家目前嚴格控制的產能過剩行業,深圳沒上一個項目。專家們認為,這表明在國家經濟運行的大格局中,深圳的經濟運行呈現出良好態勢。 

  13.5%,體現著深圳“ 十一五”起步的“平穩、提升、優化、協調”;13.5%,並非表明深圳輝煌不再,相反是在以“效益”續寫深圳的新輝煌。(來源:人民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