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鐵路、擬登月 印度為何急著跟中國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8 11:10:54  


中印邊境乃堆拉山口重開。
  幾天前,印度計畫要仿照青藏鐵路,修一條“喜馬拉雅鐵路”,使喀什米爾能與印度內地相通。一時間,國際輿論又開始討論“中印競爭”的話題。這幾年印度一直有“跟進中國”的趨勢,比如,印度的載人航天、登月計畫已進入日程;德里、孟買、金奈、加爾各答之間也要像中國那樣建成大城市間高速公路網;“讓孟買趕超上海”的藍圖也在啟動。這些都表明印度急於要跟中國比。

  印度傳統不鼓勵“爭”

  不過,傳統上印度並非如此。印度文明的傳統是與人無爭、逆來順受。所謂“求同存異”,中國人更重視“求同”,有時甚至容不得異己,印度人更強調“存異”,很難眾志成城,大國沙文主義更難以滋長。印度歷史上多半是被外族侵略,印度人當“順民”。在精神狀態上,印度人沒有西方人那種“天之驕子”的蠻橫。這點雖和中國人差不多,但沒有中國人那麼濃厚的民族感。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從小受英國教育,他任總理期間,和英美元首平起平坐。早在1939年,他就認為:“今天世界上令人敬畏的兩大強國是俄國和美國……將來世界的強國是印度和中國。”印度文明程度高、人才濟濟、和西方精英同在一個平臺上,又是人口超級大國,自然會有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有聲有色的主角的雄心壯志。從歷史上看,印度雖然自我感覺比中國優越,但卻並沒想通過打擊中國來抬高自己。老子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似乎變成了尼赫魯外交戰略的指南。

  為何要和中國比

  然而,現在的印度對中國卻有特殊的情結。在印度人看來,印度地處東西交通要道,從古到今外來的人物和思潮絡繹不絕,相比之下,中國就顯得有些封閉。英國殖民者把印度稱為“王冠上的鑽石”,連英王王冠上的鑽石也來源於印度。孫中山在1917年《中國存亡問題》文中反復強調如果沒有印度,“大英帝國不過世界之三等國”而已。一個多世紀來,印度知識精英既接受西方影響,也對西方做出貢獻。人們說,印度拔尖人才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問印度講演時公開表示,印度總統拉達克裏希南博士的英文比他好得多。印度是亞洲工業化最早的國家,1949年之前,印度經濟處處都超過中國,可是半個多世紀來,中國在各方面都飛躍進步而把印度拋在後頭,這對印度人的自尊心當然有很大打擊。如今,暗暗想和中國較勁,自然是情理之中。

  再則,印度的這種心態也與中國原子彈的成功經驗有關。早在1940年,印度就有原子能研究,但尼赫魯反對製造核武器。1972年,美國第七艦隊駛進印度洋,當時任印總理的英迪拉是尼赫魯的女兒,她一邊和蘇聯簽訂同盟條約,一邊決定搞“兩彈一星”。印度要像中國那樣不受人欺侮,最終1974年印度第一次核爆試驗成功,1998年又搞了第二次核爆。前幾年,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寫信給美國總統克林頓說,印度旁邊有核鄰國(沒指名中國),因此不得不成為核國家。其實,印度並不是要和中國軍備競賽,只是對西方表示不滿:中國不信邪、頂著西方壓力搞核武器就受尊重,印度逆來順受、不搞核武器就成世界二等公民。著名印度戰略專家蘇伯經常這麼抱怨。

  第三,印度對中國極端關心和中國對印度關心不夠形成鮮明對比,印度急於要跟中國比,中國對印度卻不夠關心。在中印兩條不同的發展路線上,印度要證明自己能取勝。印度發展採取的是溫和的“民主”路線,中國則是西方人稱的“權力集中”制的路線。差不多所有比較中印發展經驗的學者,都離不開這兩條路線的課題——有人認為民主拖印度後腿,有人認為民主政治優越性最終會使印度趕超中國。

  1950年3月17日,尼赫魯給各邦首席部長的信中說:“尊敬的國會議員莫克濟建議我們學習中國……也許,中國政府比我們效率更高,我們當然應該在這方面向他們學習。”莫克濟是印度共產黨領袖。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共產黨及其左派聯盟在政治生活中一直讚揚中國,使非共產黨執政當局不得不“緊跟”中國發展,印度國大黨政府1991年起實行中國式的“改革開放”就是典型例子。可見,印度內部政治鬥爭也把印中“比較”鬧得沸沸揚揚。

  印度輿論比中國敏感

  近年來,印度統治精英“朝東看”,想通過東盟的跳板與東亞國家特別是中國,建立起發展夥伴關係來,目的就是通過與中國的頻繁接觸,認清自我,以判斷全局。現在,印度輿論常說,中國正在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移,而印度正在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兩國發展的未來誰是勝者,就看誰轉型更快。

  除此之外,印度人還看到了中印比較的另一面。在當前的全球化中,各大跨國公司把工業品的製造轉移到了勞工大軍低廉的中國,把製造過程需要的調研、設計等程式轉移到了軟體大軍低廉的印度。比如,摩托羅拉就把組裝生產線設在中國,卻把40%的新產品軟體發展設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如果美國大公司把兩國發展當作自己的機遇,加大投資,在全球範圍內與對手展開競爭,那麼,對兩國自然是福。一旦大公司們把中印兩國崛起視為威脅,就會像19世紀歐洲列強視美國崛起一樣,加以抵制,那對兩國則必然是禍。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印度學者也開始提倡“中印聯合論”,認為兩國同為東方文明古國,不必“自相殘殺”,而應“緊密聯合”,與西方開展競爭。尼赫魯的崇仰者、印度商務部長蘭密施更是發明了一個新的英文字“CHINDIA(中印)”。這樣的討論,印度媒體中常見,中國媒體相對之下卻缺少敏感性。(來源:環球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