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五年 四大行業談感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11 17:11:59  


銀行業開放,銀行業要與“狼”共舞。(資料圖片)
  中評社廣州12月11日電/今天是中國入世五周年的日子,在這5年中,中國的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生活的面貌。新華社記者走訪了不同的行業,讓這些行業的代表就入世前後的變化談談自己的感受。

  ◆保險業:後來居上百姓受益

  當年中國入世談判首席代表龍永圖先生曾對媒體感慨:中國入世談判最艱難的部分是保險,而且中國入世談判最後的一個堡壘也是在保險的領域裏面完成的。

  入世五年之後,中國保監會回顧開放歷程,可以坦然對外宣稱:保險業是中國金融行業中開放最早、開放力度最大、開放過渡期最短的行業。

  正如保監會國際部主任孟昭億在2006年11月30日的“保險業入世五周年”新聞發佈會上所言,到目前為止,除了外資產險公司不得經營“交強險”、外資設立壽險公司必須合資且股比不得超過50%等限制外,保險業基本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 

  在保監會關於入世五周年的總結文件中,更是有一連串具有說服力的數字:截至目前,15個國家和地區的47家外資保險機構在華設立了121個營業機構。世界上主要跨國保險金融集團和發達國家的保險公司都已經進入中國;超過600億元人民幣的境外資金,通過設立外資保險機構和參股中資保險公司流入境內;外資公司保費收入從2001年底的33.29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05年底的341.2億元人民幣,與入世前相比增長了約9倍。 

  但對於保險業是否是中國金融業開放力度最大的行業的觀點,著名保險專家、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顯然並不同意該說法。 

  “我感覺到保險業的開放步伐走得比較早,但開放力度不如銀行業。”他說。 

  相比外資銀行已經被允許在中國註冊法人公司,目前外資進入中國做壽險業務只能做合資。(美國友邦在華獨資保險公司是歷史遺留問題的特例。而到底允許友邦在多少城市開展獨資壽險業務正是當年中美入世談判的難點之一。)郝演蘇認為,從某種程度來說,合資制度算是資源浪費。在這種制度下外資沒有把看家的本事拿出來,而一般產業背景的中資方對保險業也不太懂得,在增資方面過分保守而影響合資公司發展。 

  由於受到合資的限制,一些外資保險公司選擇和中國很有力量的產業集團合作,進行類似行業壟斷等手法開發市場,郝演蘇認為,這些不公平競爭的產物都與他們在中國市場沒有獨資條件有關。 

  郝演蘇認為,隨著市場的發展,如果政府允許打開中外壽險公司中外合資的限制,就會出現外資股東通過收購中方合作夥伴的股份的形式變成獨資,這種情況下也會有一個很好的發展空間。百姓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汽車業:自主品牌絕地反擊 

  入世談判進入關鍵階段,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代表汽車行業找到負責談判的龍永圖,要求政府在談判中給予汽車產業特別保護。“如果按照你們談判的條件,我們扛不住。”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這幾乎是當時整個行業的一致認識。

  北京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揚時任國家機械工業局副司長,作為汽車行業參與入世外圍談判的惟一代表,談及當初的心理,他說:“當時我的想法和大家一樣,擔心入世給中國汽車行業造成很大的衝擊,大量進口將淹沒國產汽車。那時候我們還開玩笑,以後可能大家都要開美國車了。”

  在當時的情況下,張小虞和董揚的顧慮不無道理。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汽車行業陷入發展停滯的泥潭。1994年到1999年,汽車工業產能連續5年增幅不到5%,產能上不去的同時,大量的成品車積壓在汽車廠商的庫房裏。經歷了5年的掙紮,2000年,中國汽車迎來了產量的大幅度增長,然而,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卻預測,中國汽車產量將會從未加入WTO時的增長190%逆轉為加入WTO後的下降4%。 

  5年似乎彈指一揮間,大規模降低進口汽車關稅,全面取消進口汽車配額限制逐次推進。伴隨著一輪又一輪的降價風潮和兼併重組,在經歷了競爭的洗禮後,中國的汽車行業遠沒有落到董揚設想的處境。 

  2003年後,德國大眾、美國通用在中國合資汽車領域兩霸相爭的格局被徹底打破,日韓汽車巨頭蜂擁而入。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成功上位,不僅搶佔國內市場,還把觸角伸向了海外。2006年前兩個月,自主品牌國產車銷量首次超過合資車型。包括奇瑞、吉利、天津夏利等在內,國內自主品牌轎車的市場佔有率從2005年的10.5%提高到26.35%。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自認是懷有國產車夢想的人,他一直把吉利的橫空出世歸於中國入世的機遇。“假如中國不加入世貿組織,我可以說,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吉利。因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家才同意吉利進入轎車這個行業,因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所以吉利汽車才有可能走遍全世界。”

  ◆電信業:民族企業守土有方 

  5年前,中國宣佈加入WTO並承諾逐步開放電信業之時,外資電信運營商似乎在中國這一最大的電信市場看到了機會,然而5年過去了,中國也按照承諾逐步放開了電信業市場,外資電信巨頭是否在中國市場獲得了機會呢?

  外資電信企業的沉默讓人有些疑惑,而有關專家的說法更是讓人震驚。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教授闞凱力表示:“在中國基礎電信運營領域,外資沒有機會,過去5年的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

  兩年前,根據入世承諾,中國開始允許外資涉足基礎電信業務,外商可以與中國公司設立合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北京、上海和廣州的三地市場,外方的持股比例最高為25%。 

  而在移動電話和數據業務方面,中國承諾,入世1年後,外資可在北京、廣州、上海設立持股比例不超過25%的合資公司。入世3年後,再開放成都等14個城市,外資股權比例不超過35%;入世5年後開放全部城市,外資持股比例不超過49%。 

  然而包括2000年就已經進入中國的外資電信企業,至今在中國電信企業所持有的股份仍然相當低,根本談不上業務的開展。 

  闞凱力透露,中國早在宣佈加入WTO之前,已經提前履行了開放電信業的承諾。據悉,早在2000年,中國電信集團上海市電信公司與美國AT&T公司就成立了合資公司上海信天。但在兩年後這家公司卻沒有什麼業績,而美方的代表更是表示,合資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中國電信本身。 

  “中國電信運營商,在技術、資金及市場經驗上,都遠遠超過了外資電信企業。”闞凱力這樣解釋外資電信企業難以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原因。“因此,中國加入WTO對中國電信運營商來說是有利無弊。” 

  與別的行業不同,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在技術及運營方面已具備了雄厚的實力。“中國移動的網絡在世界上是最好的”,闞凱力舉例說明到。此外在中國這一規模龐大的市場上,中國的電信運營商比其他國家的電信運營商具備了更多的市場經驗。而中興和華為等電信設備廠商在這幾年裏更是迅速發展壯大,在全球廣泛開展業務。 

  ◆銀行業:五年巨變與“狼”共舞 

  五年前,人們討論的焦點話題是“WTO規則將如何衝擊中國銀行業”;五年過後的今天,話題正在變為“中國銀行業如何與‘狼’共舞”。 

  12月11日,按照“入世”承諾,五年過渡期結束,中國銀行業將全面對外開放。

  12月8日,雲集眾多金融機構的北京金融街看上去平靜如常。這是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當天上午,位於北京金融大街17號的北京銀行大廈迎來了一批來自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的客人。北京銀行與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共同宣佈,雙方將在加強IT系統建設、應用解決方案等方面開展合作。建設先進的信息技術系統成為北京銀行應對金融全面開放,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國際化發展的利器。這家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營已經走出北京地域,同時正在謀劃其引進外資之後的更為重大的發展舉措——上市。五年來,已有多家銀行機構走上了引資、上市的道路。

  與北京銀行大廈一路之隔的對面,是中國銀行業的最高監管機構——銀監會。銀監會誕生於中國入世後的五年過渡期內。2003年銀監會成立之前,反對央行分拆、成立銀行業監管機構的意見曾在媒體上大造輿論,然而,改革之路不可阻擋,順應潮流已成趨勢。事實已經證明,在銀監會成立後三年多的時間裏,中國銀行業的改革成績有目共睹。旗幟鮮明地高舉開放大旗,紮實而堅決地推動銀行業的改革,成為銀監會重要的工作思路。 

  入世五年來,銀行業的變化超過了我們的預料,主要體現在:國有商業銀行銀行不僅進行了股份制改革,而且已經有建行、中行和工行先後走向資本市場,以工行在香港和上海的同時掛牌上市為標誌,表明中國國有銀行改革的任務基本完成。在已有參照和借鑒的基礎上,農行的改革會順利推進,目前,整體改制已經成為基本統一的思路。堅持開放思維,引進境外有經驗的戰略投資者,改革自身公司治理結構,成為現代商業銀行,這是國有商業銀行所走過的道路;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其先天的體制優勢,在過去五年裏進行了引進外資以及上市的探索,證券市場金融板塊的動態令投資者關注;以農村信用社改革為重點的農村金融改革也取得了重要進展;政策性銀行改革的思路也逐步清晰。 

  全面對外開放後,中外資銀行將同台競技,對居民的人民幣業務的開放將使競爭加劇。有專家認為,從國際金融業開放的經驗來看,除非是極小規模市場,外資的進入並不會構成本國金融業安全問題。“恰恰相反,外資銀行的進入可以看作是中國銀行業改革的動力,促進中資銀行的現代銀行制度由‘形似’向‘神似’轉變。”。 

  外資銀行將在全面開放後採取什麼樣的競爭戰略是值得關注的。轉制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外資銀行將可以開展對居民的人民幣業務。由於網點少等劣勢,這些銀行很可能利用其先進的技術優勢在網上銀行、銀行卡和電子銀行等方面逐步構造優勢。外資銀行的分行將可以開展100萬元以上的居民定期存款業務,這將使外資銀行在私人銀行業務方面的經驗和優勢得以發揮。 

  無論如何,五年過渡期結束後,創新必須成為中資銀行的必修課。雖然國內銀行在過去幾年裏也相繼推出了一些新產品和新服務,中間業務的比重不斷增加,但與國外銀行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還比較小。銀監會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關乎今後中資銀行命運的問題,近日出臺了《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鼓勵中外資銀行業進行創新。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加快金融創新已經成為中國銀行業的當務之急,成為中國銀行業的首要任務。“寬准入、嚴監管、多支持、管得住、快發展”成為監管機構對待銀行業金融創新的監管原則。 

  今天(12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正式施行,銀行業全面開放將帶來許多變化。今後,中國銀行業務仍然將在“開放”的大旗下發展壯大。近日,銀監會有關負責人就曾表示,中國銀監會在進一步提高銀行業對外開放水平的同時,始終堅持改革與開放並舉,開放與監管並行,監管與服務並重的方針,以對外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強化監管提高開放水平,以優化服務改善開放環境。 

  五年前,人們討論的焦點話題是“WTO規則將如何衝擊中國銀行業”;五年過後的今天,話題正在變為“中國銀行業如何與‘狼’共舞”。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