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打好“民意地基”方可“建功立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16 09:02:50  


  中評社香港3月16日電/新京報今日刊登社論說,兩會期間,一些地方擬建的大型項目成爲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圍繞這些項目,各方觀點展開交鋒。

  而期間,厦門市政府恰好發布了一條政務信息:爲了“全力抓好污染减排工作”,該市提出嚴格控制增量,把好新建項目審批關,要做到“四不批”。其中一條便是“公衆參與和市民反映强烈的項目不批”。據當地媒體調查,“目前全國還沒哪個地方政府曾這樣明確表態過,這表明一個地方政府對待公衆意見的態度。”(據《東南快報》)

  有違民意的項目不批,經歷了“PX”事件洗禮後的厦門市政府顯得格外謙卑。這種謙卑讓我們看到了民意在塑造政府品格時有著怎樣巨大的影響。

  政府爲什麽一定要尊重民意?這至少包括兩個層面:

  首先,感性層面。尊重民意就是尊重每一位公民對公共生活和公共政策的具體感受。這也意味著如果政府標榜自己執政爲民,就必須充分尊重民意,因爲曆史已經一次次證明,民衆幸福與否不是政府簡單地計劃出來的,也不是作爲民意代行機構的政府所能直接感受,而是來自民衆對現實生活的切身感受。簡而言之,不能政府說你幸福你就幸福。所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無論政府懷著怎樣的善意去建設一個美好世界,都不能在民衆的生活感受方面越俎代庖,無論政府多渴望建功立業,都應該先打好民意的地基。

  其次,理性層面。尊重民意就是尊重知識,尊重民衆的集體智慧。如果上述感性代表的是“我的幸福我做主”,那麽這里的理性所代表的則是如何衆志成城尋找獲得幸福的最佳方式。無論政府如何有爲,都不可能越拔于社會理性之上。

  有人類的地方,就有民意。與過去不同的是,隨著大衆傳媒尤其互聯網等傳播工具的發展,我們已經迎來了一個“民意崛起”的時代。網民不僅可以在網上高效地完成自己的意見表達,而且那些能够真正代表民意的聲音很快會在網絡上下形成共振。這也是爲什麽網上許多有真知灼見的帖子會跟帖如潮,幷且被瘋狂轉載的原因所在。

  社論指出,與此同時,網絡民意的崛起也在立竿見影地改變中國當下的政治生態。最明顯的例子是每年兩會期間會有代表委員將自己的議案提案放諸網上征求網友意見。今年2月3日,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和省長黃華華甚至在幾大網站發布致廣東網民的公開信,歡迎網民“灌水”“拍磚”,批評政府或建言獻策。

  社論說,然而,必須承認的是,由于民衆參與的力度不够,或者某些官員的“權欲”“很重很認真”,在一些地方或者部門,民意只能得到表面上的廉價尊重。正如體現在某些官員言詞之中的———民意只是一種被允許的“爭論”,政府决定要建什麽就“肯定要建!”顯然,這種在程序上可以忽視民意一環的“爲民做主”與今日中國人正在追求的民主政治相去甚遠。

  進一步說,允許民意合法存在只是民主政治的第一步。民主政治的關鍵,仍在于民意是否能够對政府的構成與行爲産生决定性影響。事實上,這也是幾個月來網民爲“周老虎”事件至今真相未明而耿耿于懷之原因所在。既然“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既然“執政爲民是各級政府的崇高使命”,那麽民衆的利益訴求就應該成爲政府工作的起點和歸宿,任何忽略程序或制造遺忘的執政偏差理應得到糾正。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