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防汛”變“迎汛”還需制度跟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14 10:35:02  


  中評社香港8月14日電/《新京報》今天發表題為“‘防汛’變‘迎汛’還需制度跟進”的社論,指出昨天,又一場大雨光臨北京。而截至8月11日,北京市降雨已達370毫米,汛期以來城區發生降雨30次。對此,市長王岐山在防汛抗旱指揮部會議上說,連續降雨是大自然賜予的恢復和改善本市生態環境的大好機會,是北京稀缺水源的自然補充,我們已經把防汛變為迎汛,要千方百計把寶貴的雨水留下,為城市增加雨水的滋潤。(8月12日《北京日報》)

  社論表示,對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北京來說,把防汛變為迎汛,是基於科學認識和判斷上的降水利用新理念,意味著首都多年來的防汛思維觀念提升。在一系列的配套制度、設施以至法規的改進和跟入下,這一新理念的實施將提高首都天然降水資源的利用率,緩解水資源嚴重緊張的形勢。

  目前,北京已經成為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特大城市。北京市人口已接近1500萬,人均水資源量卻不足300立方米,遠遠低於人均水資源佔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雖然水資源量嚴重不足,但北京每年汛期降水量超過67億立方米,絕大部分卻通過人工管道白白流走了。在防汛的傳統思維下,目的就是儘快把降水排走。這種一排了之的思路,忽視了北京水資源匱乏的地域現實,出現了一方面嚴重缺水,另一方面降水流失的矛盾。

  社論指出,所謂迎汛,也就是雨雪水利用。把防汛變為迎汛,正是看到了北京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的氣候市情,充分“挽留”雨水,從而緩解水資源緊張,回補地下水。這一新的理念,並非對傳統防汛理念的否定,而是在完善排險、救災能力和保證城市正常運行的基礎上,結合地域氣候和水資源現實而進行的防汛理念提升。在建立、完善城市道路排水應急搶險責任機制、雨中巡查責任制、河湖調度責任制和搶險排水交通管理應急機制等“防”的層面的同時,增加“挽留”天降甘露的制度和設施。對相關部門來說,這是一種更高的要求,但也是必須的手段。

  水資源匱乏是世界性的共同問題,目前許多國家極為重視降水利用。在德國,公共雨水管收集雨水,用於街區廁所沖洗和庭院澆灑;德國還有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規,規定新建小區若無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將徵收雨水排放設施費和雨水排放費。美國一些地方也制定了《雨水利用條例》等法律法規對雨水利用給予支持,規定所有新開發區必須要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

  社論稱,對北京來說,雨雪水的利用任務更加重要。把防汛變為迎汛理念的提出適逢其時,它的實施需要北京防汛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的改進和建立。首先要把“迎汛”寫入防汛抗旱部門的年度工作任務中,並把它分解到各個縣區。建立迎汛利用雨水的制度,在市政等部門排洪防汛的同時,規定水務等部門充分利用河道、湖泊、濕地的庫容,收容雨洪。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集水技術,改造城市排水管道,避免收集的雨水被污染;在街道路面鋪設透水磚,增加雨水滲透,補充地下水;在小區內建立房屋雨水利用設施,用以灌溉花草樹木。還應及時制定迎汛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規,對嚴禁用拒水型材料鋪地、新建小區建立雨水截留設施等作出規定。
  
  隨著“迎汛”理念的提出,北京雨水利用將進入快車道,這不僅能增加首都水資源供應,也是對全社會公民水資源意識的一次普遍提高,因為降水利用無法脫離每位公民的積極參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