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慶回歸與眾同樂 最宜報喜也報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31 12:14:47  


  中評社香港12月31日電/今天是2006年最後一天,《明報》今天發表題為“慶回歸與眾同樂 最宜報喜也報憂”的社論,回顧2006年,展望來年。

  社論指出,隨著2006年成為歷史,香港踏入回歸10周年,特區政府準備了連串慶祝活動,有關方面並與地鐵聯絡,希望可以提供車費優惠。我們認為,舉辦慶祝回歸10周年活動,應以與眾同樂為主,但若能同時推出紓解民困措施,營造社會和諧氣氛,就更能團結社會各階層。不過,在鑼鼓喧天歌舞昇平之餘,港府應與民間合作,好好總結回歸至今的得失,審視一國兩制的落實。慶祝回歸不應停留在歌德頌德、報喜不報憂的層面,而應檢視十年來的發展和路向,這才可以與市民同步向前。

  按照內地逢五逢十都大事慶祝的傳統,回歸10周年將是特區歷來最盛大的慶祝活動,加上經濟復蘇,市道好轉,無論港府和中央都準備了不少節目,與人民和海外人士分享回歸的喜悅。香港不少機構和民間團體,亦計劃在回歸10周年推出各種節目,延續香港的喜慶氣氛,例如免費招待1997年出生的小朋友到海洋公園,或建議公共交通機構減價甚至免費優惠等。

  社論認為,港府統籌的慶祝回歸活動,只要活動氣氛不是肉麻低俗,提出的內容不違反香港的一貫辦事原則,有關的實際惠民措施,應可盡量發揮市民和社會的想像空間。現時庫房儲備高逾3000億元,政黨要求減稅及差餉寬免的聲音日高,港府大可在慶祝回歸年出手紓解民困,化解社會矛盾。港府也應該主動聯絡社會各界,找出具創意的點子,把公帑用在刀刃上,發揮公共財政的再分配功能。

  總理溫家寶會見行政長官曾蔭權時,高度讚揚現時香港的情況是回歸以來最好,經濟環境形勢良好,但他亦提醒港府,要保持頭腦清醒冷靜,要看到存在的問題。的確,過去一年多來,香港經濟改善,但當回顧1997到2007年的這些年間,香港走過的是崎嶇不平的回歸路,經歷的是幾許風雨,市民飽嘗了起跌浮沉。到了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7月1日除了是官方的回歸紀念日,也是香港民間社會的醒覺,向政府表達不滿的紀念日。對於大部分市民來說,當他們回顧回歸以來的經歷,相信在歌功頌德之餘,也會五味紛陳,感受複雜。

  香港的情況,就有如一個受過打擊的人,重新站起來,雖然臉上風光如故,但身上已是傷痕纍纍。面對歷史的傷口,市民不應諱疾忌醫,而是翻開傷處清洗乾淨,塗上適當的藥膏,香港才可以走得更遠更快。

  社論認為,回歸10周年是香港療傷的好時機,港府值得與市民共同檢視香港10年來的得失,審視香港做對了什麼或做錯了什麼。在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過程中,香港遇到金融風暴和SARS疫潮的干擾,也目睹中國的崛起,但是在中港經濟走向融合的同時,香港希望在政治上保持距離,這種關係能長久嗎﹖董建華的管治失誤,是否等於“商人治港”路線失敗﹖公務員治港又會有什麼盲點﹖問責制應如何走下去﹖這些問題對社會民生有什麼影響﹖香港過去10年的變化實在太快太大,香港沒有機會深究得失,擔心挑出錯處等於在傷口上撒鹽,現時市道趨旺,社會相對穩定,該是總結和沉澱經驗的時候了。

  有人說﹕“歷史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總結香港回歸的歷史,不是為了“打扮”這段高低跌宕的日子,回顧歷史,人們可以得到不少經驗教訓,與社會共同找出過去的得失,有助一起治療傷痛。一國兩制是歷史上的一大試驗,這試驗只進行了10年,未來有更遠的路要走,只有正視過去10年歷史,報喜也報憂,才會拉近回歸活動與市民的距離,官民的脈搏才會一致,以後的路才會走得更和諧,步伐更一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