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計劃解密 王永慶夢想為民族做幾件大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04 10:13:51  


王永慶當年說,我今年已經七十五歲了,若能為整個民族做幾件重要的事,這一生也算沒有白活,就算血本無歸,又何足惜之!
  1989年11月30日,王永慶在家人的陪同下從美國出發,先取道日本,後又經大連進入大陸。大陸高層領導對王永慶的到來給予了高度重視,並派專人赴大連機場迎接。王永慶一行到達北京後,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親切接見。在當時,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

  1989年 行前準備會

  王永慶在紐澤西別墅與台塑高層,熱烈討論。

  王永慶的總體設想是投資70億美金,建造一座年煉油1000萬噸,乙烯70萬噸的石化工廠,並自備電廠和遠洋與內河運輸船隊,產品100%供應國際市場。

  圍繞這一設想,王永慶向大陸官員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大陸一方應向台塑提供一定數量的原油;二是雙方以合資方式合作;三是由大陸一方提供可供建廠的土地。

  另外,為表示合作的誠意,王永慶親自選派當時擔任長庚醫院院長的張昭雄,與大陸衛生部門洽談,並提出台塑願向大陸捐獻兩座各3000張床位的醫院。

  但不管怎麼說,王永慶自己的話以及有關其下屬赴大陸考察的傳言,實際上為他年底密訪大陸埋下了一個伏筆。

  之後,王永慶在其美國紐澤西州的別墅裡,召開一次“行前準備會”。會議雖是在家裡舉行,但內容卻十分嚴肅,台塑集團的許多高層人員都參加了,主題是分析討論台塑的大陸投資計畫。開會時,所有在場人士均熱烈發言,詳細提出了個人的看法,表達自已對公司前途的由衷關切。

  王永慶在靜聽了各位幹部的分析與建議之後,最後總結說:“過去國家的強弱,決定於她的鋼鐵生產量,但是今天的情況不同了,轉變為決定於石化業,尤其是乙烯的產量最為重要,全世界都往這方面發展,因為它有帶頭作用。目前美國年產乙烯1600萬噸,日本年產700萬噸,中國大陸包括燕山、大慶等石化廠的總和約為100多萬噸。第一步是,如果台塑在大陸的投資計畫能夠實施,那麼整個集團乙烯年產量可達154萬噸,整體產能將增加150%,同時還可帶動許許多多的下游產業一同前往投資設廠,推動臺灣石化工業在整體上實現轉型”。

  “第二步是,台塑將在大陸投資醫療事業。臺灣的長庚醫院已經有十幾年的發展經驗,不論規模或品質都是東南亞最好的,目前在臺灣擁有四個大型的醫學院區,帶動了臺灣醫療界的良性發展。因此我計畫在北京、上海、福州、廈門建立四個具有較大規模的醫院,以長庚醫療院多年的經過經驗,協助大陸提升其醫療品質及水準,然後再進行汽車工業的研發。因為中國大陸人口達13億,土地面積超過960萬平方公里,因此交通工具非常重要,我們希望臺灣和大陸將來都可以逐步提高汽車的自製率,最終達到自行生產的目標。我今年已經七十五歲了,若能為整個民族做幾件重要的事,這一生也算沒有白活,就算血本無歸,又何足惜之!”

  12月 鄧小平親接見

  鄧說:如來兩三個王永慶,兩岸事情就好辦多了。

  1989年12月5日,大陸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決定親自在人民大會堂臺灣廳會見王永慶。這位享有“改革開放政策總設計師”稱號的偉人對王永慶的到來高度重視,同時心情也十分高興。在鄧小平看來,王永慶是大陸早就希望看到的臺灣企業家之一,他甚至認為,如果能來兩個或者三個王永慶,那麼兩岸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為了滿足王永慶的要求,鄧小平吩咐隨行官員說,要配合王永慶,要和王永慶積極合作。當時,大陸“工作班子”在政府內部對於王永慶的到訪和要投資的石化項目所便宜的名稱代號是“1130工程”,而對外則一律改稱“901工程”。前者的寓意在於紀念王永慶於1989年11月30日到訪大陸;後者則在於紀念“海滄計畫”於1990年1月開始商談。

  在女兒的幫助下,王永慶一口氣陳述了大約十幾分鐘,他的主要思想是向大陸領導人表明台塑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方法,亦即:石化產業必須上中下游垂直整合,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 ,並參與國際競爭。其實,他的言下之意是說,台塑企業在島內發展壯大的基礎是因為有一大批下游企業,而如今這批企業紛紛赴大陸投資設廠,如果台塑不過來,恐怕時間久了就會失去這批廠商。

  王永慶的“陳情”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大陸領導人。鄧小平當場回應王永慶的要求,他說,為了配合台塑投資計畫的實施,大陸將向台塑提供三個可供選擇的建廠地點:福建海滄、湄洲灣和廣東惠州。鄧小平同時還建議雙方先成立一個合資公司,並由大陸一方先拿出3億美金作為該公司的資本金。經過協商,王永慶傾向把海滄作為未來建廠廠址。鄧小平當即回答說,可以在海滄撥出一萬公頃土地,同時為方便起見,可以成立特區的方式來推動台塑的投資計畫。若是將來還有需要,也可以在與海滄毗鄰的漳州,隨時再撥出五千公頃土地作為配合。總之,大陸對於“海滄計畫”將支持到底。

  會見結束後,鄧小平邀請王永慶共進晚宴。王永慶委託女兒王瑞瑜代為致詞。王瑞瑜是王永慶與夫人李寶珠所生的第二個女兒,從小受過良好教育,既聰穎又美麗,講一口流利的“國語”,代父致詞時僅20多歲。王瑞瑜說,台塑是島內最大的民營企業,已有30多年的經營歷史,為臺灣的石化工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作為一名中國人,王永慶一直考慮的是,如何能把台塑的經驗帶入大陸,同樣也為大陸石化工業的發展創造一片天地。

  王瑞瑜的話贏得了全體來賓長時間的掌聲,人們無不為宴會上彌漫的濃濃鄉情而感慨萬千。席間,鄧小平轉過身詢問一旁作陪的大陸幹部:“為什麼不安排王永慶做一場報告?”在場的幹部面露疑難地回答說:“王永慶此次訪問大陸高度保密,如果安排講座,難免會曝光。”鄧小平揮了一下手說:“那就在保密的情況下講嗎!”

  1990年 大陸行曝光

  台灣政商兩界風暴,一觸即發…

  三天之後,中央有關部委的負責人一起出現在釣魚臺芳菲苑報告廳,準備聆聽王永慶的講座。按照鄧小平指示,講座是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天的王永慶西裝筆挺,特意繫了一條紅色的領帶,恰如其分地襯托出了他內心的愉快和興奮。一連數日的會談雖然使他面露一絲困倦,但在場的人士也注意到,每每講到關鍵之處,他的眼神總是會閃出光來。

  由於王永慶講話時的閩南口音特別重,同時還不時夾雜著一些英文單詞。但是在女兒王瑞瑜的幫助下,總算讓每一位聽講的人清楚地領會到他的心聲。

  1990年1月11日,王永慶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乘坐飛機離開美國,經香港飛抵北京。像上次一樣,他的這次訪問仍然受到了大陸最高領導人的熱情接待。但是不巧的是,他的行蹤在香港被臺灣記者發現,並見諸於報端。可以想像,王永慶密訪大陸會帶給臺灣政商兩界何等的震撼!

  對於王永慶構想投資計畫,大陸方面工作班子遵循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指示,給予了他大力支持,有關方面欣然同意王永慶在海滄“經濟特區”內興建煉油廠,並提供廉價石油等優厚條件。

  結束在北京的會談後,王永慶開始在內地考察。他先後訪問了廣州、深圳、廈門等地,分別同各省市負責人頻頻會晤與交流。福建省廈門市政府對於王永慶前往投資十分歡迎。他們同意提供1萬公頃土地,以每平方米5元人民幣計算,相當於每公頃只有新臺幣1.6萬元,且使用期限是70年。按照與鄧小平商談的內容,王永慶告訴廈門市政府,他準備在海滄斥資70億美元,進行包括從煉油,到輕油裂解、石化中間衍生產品,再到塑膠二、三次加工,整合上中下游石化工業加工特區,還有自行供電的電廠、運輸船隊及銀行金融體系規劃,等等。至此,“海滄計畫”的實施藍圖正式浮現,它與臺灣六輕計畫初期只提出設立年產45萬公噸烯烴廠的情形完全不同。

  王永慶密訪大陸的消息被媒體披露之後,引起兩岸輿論一片譁然。有人以調侃的口吻比喻說,王永慶在大陸打的這個噴嚏,使整個台灣都感冒了。

  但是不管怎樣,王永慶密訪大陸一事在臺灣還是引發了激烈爭論。此時,他人雖在美國,但六輕計畫一刻也沒有停止。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台塑宣布放棄宜蘭利澤工業區。此時,又有人將此與“海滄計畫”聯繫在一起,不少人因此在報紙上發表評論說,王永慶的內地之行實際上是在尋求向臺灣當局施加壓力的籌碼,以便於之六輕計畫能在島內順利實施。

  1990年6月,郝柏村取代李煥擔任臺灣“行政院長”。臺灣政壇的變化,雖說是內部權利鬥爭的結果,但是在客觀上,郝柏村的“強勢”作風也給正在進行的“海滄計畫”添加了諸多變數。

  1991年 訪台三巨頭

  王永慶一天內拜訪“總統、經長與行政院長”…
  
  12月6日,郝柏村在“行政院”會議上公開表示:“六輕一定要建”。郝柏村的話顯示了臺灣當局對王永慶六輕工程的重視與決心,這在臺灣歷史上也是很少見的。隨後,臺灣經濟部更下積極修改有關政策和法律,以配合六輕計畫的落實,企圖以六輕為典範,鼓勵企業根留臺灣。不久,臺灣經濟部就審查通過了台塑六輕的建廠計畫,“海滄計畫”的前景一時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1990年11月,陳水扁等五位臺灣“立法委員”在美國觀摩國會議員選舉期間,專程會晤王永慶。當問及他對於“六輕”的態度時,王永慶避重就輕,並沒有直接答復。而當“立法委員”們督促他回台以安民心時,王永慶的回答也是不置可否。

  到了1991年下半年,六輕計畫初露曙光,雲林縣長廖泉裕熱情邀請台塑去投資。而此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已實施一年多,島內投資環境已有明顯改善。當年8月,台塑企業正式對外宣佈六輕將建于雲林縣麥寮鄉。如此重大的投資事項,自然少不了王永慶回台主持大局。為了從整體上統合台塑、南亞和台化三大公司的投資行為,並專職負責六輕專案的推動和即將到來的工程建設任務,王永慶決定成立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10月10日,王永慶回到了闊別近兩年的臺灣。第二天,王永慶便一回氣拜會了李登輝、郝柏村以及“經濟部長”蕭萬長。在臺灣,能在一天之內臨時安排與臺灣當局三“巨頭”會談的企業家,王永慶是第一人。

  王永慶此番回台,免不了引起臺灣新聞界的轟動。接受採訪時,王永慶對“海滄計畫”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一方面,他認為在大陸投資的整體戰略是正確的,對臺灣未來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一方面,他認為海滄計畫是否實施,取決於臺灣當局態度。他說:“一些政治問題我不知道,也不能替臺灣當局講什麼話,就只好不做。”

  王永慶儘管不參與政治,但生活在高度政治化的臺灣,任何事情都會與政治掛上鉤。他的“海滄投資計畫”備受企業界和臺灣當局的關注,他不能不有所顧忌。另外,面對島內複雜的政治形勢與權力鬥爭,作為企業家,王永慶也就只能如此。

  1992年 獲大陸批准

  朱鎔基答應11項要求,王董再提100%內銷。

  1992年10月,大陸通知王永慶,其所提的十一項要求全部得到中央批准。11月5日,王永慶在北京與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及其它多位領導商談有關事宜。

  會談一開始,朱鎔基就以十分肯定的語氣向王永慶表示,海滄計畫可以全面依照計畫推動進行。但不料王永慶卻提出了產品要100%內銷的要求,他說,海滄計畫中有關產品市場的方向必須轉換,當初允諾過100%產品供應國際市場,即以推展外銷為主。但現在時間已經過了將近三年,島內外石化產業的經營態勢及市場狀況已經完全改變,因此必須從100%外銷轉變成100%產品供應島內市場。由於當時大陸在政策上要求100%外銷,以爭取國際市場做為主要目標,所以對於轉供內銷自然興趣不大,而且和政策也不符合。因此,當大陸官員聽說必須100%供應內銷時,馬上就有人面露不悅。但為了說服大陸官員,王永慶接著又對要求100%內銷的理由詳加了一番說明。

  王永慶一邊與大陸展開積極協商,一邊著手推動各項準備工作。其中,僅購買煉油及輕油裂解、人造紙廠,BP廠以及年產24萬噸低密度聚乙烯廠等所涉及的核心技術等,就已經支付了2700萬美金,如果再加上土地和聘請當地技術人員等費用,台塑為“海滄計畫”首批共計支出人民幣計達5億元之多。

  當然,王永慶也預計到,海滄計畫已從原先的外銷轉變為產品內銷經營架構,致使將來產銷業務將涵蓋整個大陸區域。內銷、外銷的轉換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意味著王永慶的戰略思路發生了調整:即進入大陸的原因由原來單純的追求生產成本的降低轉向以追求市場為主。當然,台塑若要在全國各地佈局設廠,其全自動負荷及經營責任之沉重可以想見。另外來自島內政商兩界的壓力也必定會使今後的路程坎坷崎嶇,且前景仍難以預料。

  11月6日的會談成功,無論對於台塑還是大陸,都是一件大事。當日晚,李鵬總理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盛大宴會,招待王永慶一行,慶祝這次合作取得良好進展。大陸的工作班子也準備好了各種檔等待簽署。可就在這時,“郝內閣”對於王永慶的舉動大為惱火,認為海滄計畫帶給臺灣的“政治傷害比經濟傷害大”,於是給王永慶下了最後通牒。

  11月 郝三條出手

  停止股票交易、凍結資金、限制人員出境,海滄夢碎…

  郝柏村的“處置意見 ”,大致有三條:如果王永慶與大陸簽署有關海滄計畫的協定,那麼“行政院”:一是責令有關部門停止台塑集團三個母公司(台塑、南亞和台化)的股票交易;二是責令相關銀行凍結台塑集團的資金往來;三是限制台塑高層人員出境。此三條“處置意見”當中的任何一條都足以致台塑企業於死地。為了顧及臺灣方面的過激反應,為了台塑的未來發展,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為了對幾萬名股東負責,王永慶無奈之下只得在徵得內地方面的諒解後,決定暫緩簽約。至此,轟動一時的海滄計畫就此宣告夭折。

  在以後十多年歲月中,王永慶多次感慨萬千的回憶說:“所謂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當時一步之差,海滄計畫未能推動實施,所造成的差異極為可觀。當臺灣眾多加工業者感受到因為工資普遍提高,已經逐漸喪失國際市場的競爭條件,為了謀求持續經營,不得不將生產線外移往工資不到臺灣十分之一的大陸地區,此一情形就像水往下流一樣,完全不是人為力量所能阻擋。(來源:台灣經濟日報/摘自天下文化即將出版的“王永慶的管理世界”一書)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