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行轉為商業機構?政策性金融謀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08 15:10:05  


  中評社廣州1月8日電/醞釀多年但一直未破題的政策性金融體制改革,可能會成為2007年金融業改革的重頭戲。 

  權威人士透露,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具體方案,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分開,分別變身為商業銀行與商業性保險公司。 

  政策性金融轉型的大幕將徐徐拉開。 

  “國家開發銀行如果轉型為商業銀行,將是中國資產質量最好的商業銀行”,業內人士這樣評價。根據目前可查閱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06年初,開發行註冊資本為500億元,資產總額近1.9萬億元,不良資產比率僅為0.96%,淨利潤為228億元。 

  成立於1994年的開發行,主要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國家重大項目的建設。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隨著經濟的發展,開發行作為政策性銀行的歷史性任務正走向終結。正如業內人士指出的,“10年前,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能源領域尚未向市場開放,這些領域的融資活動被認為是非商業性業務,需要開發行提供政策性貸款支持。現在這些行業早已成為各家商業銀行搶著貸款的熱門行業。”   

  事實上,開發行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1998年以前,開發行以政策性金融業務為主,累積和沉澱了大量的不良貸款;1998年以後,開發行開始提出建設開發性金融機構的指導思想,經營業績顯著改善。從2002年起,不良貸款比率一直居於2%以下。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開發行目前90%以上的業務已經商業化了,“打著政策性銀行的旗號,幹著商業銀行的活兒”。 

  有權威人士說,目前的考慮是將開發行定義為商業銀行,按照商業化金融機構進行監管,重點拓展中長期信用市場,其有限的一點政策性業務可以採取單獨核算。 

  專家稱,對政策性業務單獨核算,就是此前討論過的專項賬戶管理,即對政策性項目建立國家賬戶,對非政策性項目建立銀行賬戶。國家賬戶實行項目專項管理、單獨核算,必要時可封閉運行,提供財政補貼或其他形式的支持,銀行賬戶則實行風險自擔。對兩個賬戶資本金的補充也應按不同標準執行。 

  更有知情人士透露,正在醞釀的改革方案,甚至考慮將政策性業務從開發行徹底剝離出來,由國家相關部門,如財政部,根據需要,向包括工、農、中、建、開在內的各家商業銀行招標,國家給予一定的貼息。對於競標成功的商業銀行,國家將在利率、不良貸款處置等方面對該筆業務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 

  從2005年開始,財政部就在牽頭有關部門,醞釀對現有的出口信用保險管理體制進行重大改革。知情人士透露,改革的設想是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由目前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定位,重新定義為從事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國有獨資商業性保險公司,並根據國家授權代理經營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從而將其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分開。政策性業務由財政兜底,商業性業務自負盈虧。 

  專家認為,從開發行與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開始,中國的政策性金融體制將發生重大變化。 

  至於另外兩家政策性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也將進行改革,但“肯定是一行一策”。 

  專家指出,開發行、進出口行及農發行的發展路徑差異很大,狀況各異。與開發行相比,農發行和進出口銀行還面臨著不良貸款處置的難題。進出口行不良貸款的規模估計不足百億元,而農發行由於體制、政策等原因所造成的不良貸款總額肯定要高得多。因此,這兩家銀行改革的難度更大些、複雜些。 

  不過,消息人士透露,改革的方向基本是:農發行作為農村金融的主體,擴大其發展規模和業務範圍;進出口行基本可按照目前的政策性業務進行運營。 

  專家認為,政策性金融轉型可謂勢在必行。隨著市場機制的日益成熟,政策性銀行的傳統作用,即依靠國家資源提供政策性信貸資金,逐漸受到質疑。從國際經驗來看,到20世紀80年代,各國政策性機構紛紛轉型,有的業務收縮,有的機構轉型,或商業化,或綜合開發。 

  可以預見,今年將成為中國政策性金融的求變之年。不久前剛剛結束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推進政策性銀行、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改革”。而即將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一個重要的議題便是政策性金融轉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