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中時:杜正勝父子表現 比趙玉柱父子更勝一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8 09:12:54  



  杜正勝從三隻小豬跳躍至教育失敗論,其內心思路推理實已超越常人所能想像。然而串連其從前之所言所述,又不難發現端倪。杜正勝似乎非常強調語言的情境意義,認為“古道西風瘦馬”因台灣無此情境,意義就受到侷限。這種情境論推至源頭,其實是一種狹隘至極的“本土論”。如果依據杜正勝“情境貼切方有實義”的論點,那麼英國文學、金字塔建築、梵谷繪畫、貝多芬樂作等,都跟台灣沒什麼關係;依同理推論,難道都不該是教育的重點?照這樣的教育觀,我們的孩子究竟會受到什麼樣偏狹窄化的教育?所謂情境的貼切與否,究竟要由誰來認定?難道是部長一人?萬一教育部長個個都像杜正勝一樣剛愎自用,台灣的教育究竟還有什麼前途?

  社論批判,杜正勝任教育部長二年九個月,卻還以為自己是學者,經常放言高論、罔顧體制,未能理解其一言一行之政策後果與深遠影響。當教育部長說“用成語是教育失敗”,這是何等嚴重的批評?這對當前中、小學教育,又將產生何等重大的衝擊?堂堂一位教育部長,發言任性、事前不經深思熟慮、事後又是一皮天下無難事的不認錯,這樣一位“內閣”成員,對本土文化究竟是福是禍,確實值得蘇貞昌認真評估。 

  媒體報導,杜正勝育有一子一女,其子女之命名分別引自易經與詩經。以杜明夷為例,明夷取自易經明夷卦,期子“艱難以守正,而自晦其明”。由此可見杜正勝當年受中國文化影響之深,對中國古籍經典嚮往之切。未料在其基本政治認同劇變之後,杜正勝文化認同之轉變竟也如此劇烈。從杜正勝身上,我們看到一位中研院院士認同扭曲、自我否定的悲哀。

  社論最後總結,再來對比杜部長父子與趙氏父子的所作所為。杜明夷為現役軍人,放假期間出入聲色場所,月薪近七千元卻於招待所動輒支出數萬元;兒子這樣的表現,老爸卻在次日演講中大談子女教育,這對父子的表演真可與趙玉柱、趙建銘角逐最佳父子表現獎。官邸弊案前好歹還擋了一塊“國家機密”的遮羞布,但是杜正勝父子卻是一幅放蕩不羈、禮法體制於我何有哉的模樣,在劇情編導上應是更勝一籌。趙氏與杜氏皆為教育界重要人士,兩對父子的共通點,就是讓人民明瞭,什麼叫做“教育失敗”。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