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紀念尼克松訪華續推中美關係發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23 10:22:22  


  中評社香港2月23日電/美國外交學會廿一日舉行紀念前總統尼克松訪華卅五周年座談會,回顧美中關係史上堪稱“破冰之旅”的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國方面也有紀念活動,還有一些親自見證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外交家發表回憶文章。

  澳門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說,中美友好人士都高度讚揚中美老一輩領導人高瞻遠矚、當機立斷改善中美關係,從而改變了整個世界格局的明智之舉,同時期望中美兩國政府珍惜當前,放眼未來,不斷推進兩國關係向前發展。

  一九七二年二月廿一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七天的訪問。其間,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都會見了他。中美雙方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尼克松成功訪華,打破了中美兩國關係的“堅冰”,成為二十世紀影響國際關係格局的最深遠的事件之一。

  社論指出,尼克松訪華是當時美中雙方的共同意願使然。周恩來總理在舷梯旁歡迎尼克松時,意味深長地說:“你的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我們廿五年沒有交往了!”當年中美兩國開始改善關係,一方面是因為中美兩個世界主要大國誰也無法忽視對方的存在;另一方面,隨着當時國際形勢的變化,中美兩國領導人認識到,有必要也有可能進行改善中美關係的談判。因此,在意識形態存在重大分歧的中美兩個大國,發現了共同的利益,確立了發展雙邊關係的基礎。

  尼克松訪華最重要的成果,是中美雙方簽署了《上海公報》。衆所周知,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主要的難題和癥結。毛澤東、周恩來以及尼克松、基辛格等中美老一輩領導人展現了高超的外交藝術和政治智慧,成功達成了妥協和共識。公報旣表述了雙方在臺灣問題上的共同立場——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並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公報也坦率表述了各自在臺灣問題上的不同觀點。

  同時,公報在闡明雙方對重大國際問題的各自看法和立場、承認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和對外政策有着本質區別的同時,又強調指出,雙方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尼克松訪華是中美關係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頁,它標誌着中美在對抗二十多年之後,開始了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進程,為以後中美關係的進一步改善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社論表示,目前,中美兩國關係總體而言,在向好的方面和穩定的方面發展。但也應清醒地看到,中美雙方在一些領域還存在着不少分歧。美國一些政客對中國的指責讓人感到擔憂。一些美國議員對中國不夠了解,甚至仍然以冷戰的眼光看問題,他們為美國國內問題找到了一個“替罪羊”——那就是中國。比如貿易不平衡和美國失業問題,這是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美方應做的是幫助那些受到衝擊的民衆,給他們提供培訓和幫助,而不是將這些歸罪中國。實際上,中美之間不斷發展的貿易關係互利雙贏,誰也離不開誰。 

  和冷戰時期的中美對立相比,中美之間已不存在更難解決的問題,經濟上的矛盾,不是不可踰越的鴻溝,雙方可以通過互諒互讓、協商談判來解決矛盾。美中關係對彼此都極端重要,不論是當前的反恐、朝鮮、伊朗問題,還是將來在更多領域不同尋常的共同利益。如果雙方能建立合作的基礎,能互相了解對方及對方需求,能有效處理彼此的矛盾,這對雙方都有益。

  美中關係不斷穩定發展,這不僅對美中兩國有利,也極大地促進了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這就是人們今天隆而重之紀念尼克松訪華這一歷史事件的原因。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