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中美解決經貿糾紛利好香港經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3 10:47:44  


  中評社香港4月13日電/由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率領的中國經貿代表團,不僅與美方簽訂了總額達162億美元的採購合同,而且就保護知識產權及向美國貨品開放市場等商貿議題,與美方達成多項共識。

  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社評認為,中國經貿代表團與美方簽訂中國有史以來最大一次單筆採購協議,並作出進一步開放市場的承諾,無疑是要以實際行動向美方表明,中國不僅無意追求對美貿易巨額順差,而且有主動解決中美貿易糾紛的誠意。中國政府的善意舉動,將有助緩和中美之間日益緊張的經貿關係,為國家主席胡錦濤下周訪美創造良好氛圍。這對作為中美經貿重要橋樑的香港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 

  社評說,布什總統去年訪華前後,美國在如何看待中國和平發展的問題上,凸顯積極務實的一面,把中國定位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但與此同時,由於美國國會選舉臨近,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國方面開始在貿易赤字、人民幣匯率及知識產權保護等議題上,頻頻向中國施壓,甚至揚言要對中國入口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加上台海形勢因陳水扁「終統」而變得日益嚴峻。在這種情形下,中美元首的會晤,將在就經貿及台海問題坦誠交換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兩國關係長期穩定發展的框架。從這次中美商貿聯委會在多個問題上取得的進展來看,可以預期胡錦濤和布什下周舉行的高峰會將達成更多的共識。 

  社評指出,無論從安全上還是經濟上,中美兩國已經到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中美經貿關係的長足發展,正是兩國「利益相關」的重要體現。中國巨大的商機與市場,已經吸引美國企業在華投資接近5萬個項目,實際投資額超過500億美元。中國因此成為美國企業海外利潤的主要來源地,美國企業也因此成為維繫中美關係的重要紐帶。

  中國產品出口美國,不僅讓美國人能夠享受價廉物美的商品,而且大大降低了美國的通脹率,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美國經濟近年的高速增長。本來,高科技產品是美國最有競爭力的出口產品。然而,美國在冷戰思維的主導下,限制高科技產品及武器對中國的出口,使美國平空喪失了自己對中國的出口優勢。這種過時的政策,完全不符合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中美關係;同時,也損害了美國的自身利益。美國應立即撤銷這一政策,否則美中貿易逆差就難以得到根本改善。 

  社評認為,正常的中美經貿關係,不僅有利於中國的發展,對於本港的經濟發展,也事關重大。內地與香港唇齒相依,而美國又是本港最大的海外貿易夥伴。去年內地經香港轉口美國的貿易額高達383億美元。港商在內地投資佔內地接受海外投資總額的42%,其產品相當大部分也是出口美國。因此,本港經濟對美國的依賴性非常大。

  社評指出,一旦中美之間出現嚴重貿易衝突,處在夾縫中的香港將損失慘重。這也是港人高度關注中美關係的原因之一。中美貿易關係如何發展,已成為判定香港經濟前景的重要指標。現在,中美關係吹和風,香港經濟受益,這正是港人期盼的事情。


    相關專題: 胡錦濤主席出訪美亞非五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