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中美貿易總有"不合理聯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6 07:20:10  


  中評社香港6月6日電/聯想在美國政府的採購中遭到安全質疑,這是近期中美貿易中的一件大事。中國經營報文章稱, 如果中美貿易關係總是出現此類問題,那麽其中就必然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聯想。 

  日前,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已經表態支持聯想。聯想中國發言人透露,聯想美國總部方面已制定了一個“龐大而詳細的公關計劃”,將進一步加强跟美國議會、政府及媒體的溝通,目的就是“爭取更合理的競爭機會”。

  文章表示, 坦率地說,作爲美國政府,完全有權力根據安全需要决定自身採購設備的品牌和使用方法,這無可厚非。問題是,此次聯想事件所暴露出來的安全門猜想已非偶然。中海油在收購尤尼科石油公司的過程中,也遭遇過類似言論的狙擊。如果中美貿易關係總是出現此類問題,那麽其中就必然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聯想。

  聯想之一,“中國企業仍然是國家計劃經濟意志下的商業工具”。在聯想的這個案例中,美國政府部分官員默認聯想是一個受到國家控制的公司,因爲“聯想集團的大股東爲有濃厚政府色彩的中科院”。而此前中海油的事件,也曾經被冠以“國家行爲”而受到反復的安全檢查。問題在於,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市場已經成爲重要的指導和調節因素。即便在中國國內,企業之間符合市場規律的競爭也已經成爲了基本的法則。

  聯想之二,“美國企業將在與中國企業的競爭中失去大量的市場”。在歷次中國企業遭遇的政治狙擊中,大多數壓力來自美國國會。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美國商業企業在美國國會有大量的代理人和遊說人,這些人和來自各州的議員們有直接影響。

  聯想之三,中國間諜無處不在,嚴重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最令人擔憂的,則是美國政府部分官員對中國發展的不安全感。美國部分議員和政府官員默認中國發展爲其最大的威脅,因此對於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國內市場充滿了安全恐慌。他們把中國企業的發展,和中國軍事情報的發展聯繫在一起,主動地站在靶子上。

  文章認爲,承認中國發展對世界的巨大利益這個前提已然不可動搖。問題在於究竟將其視爲全球化過程中的重大利好,還是以悲觀主義的心態恐懼地看待東方古國的技術崛起。二者的區別,直接導致了是否對像聯想這樣的中國企業採取歧視性政策。把所有的中美貿易問題都當做政治問題來處理,這種“以政爲綱”的心態將同時傷害兩個國家的渠道和市場。

  我們必須承認,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海外投資還需要一個適應和認同過程,但是市場的歸市場,政治的歸政治,這總歸是美國政府不錯的一個選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