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海外「淘寶團」大豐收 流落日本國寶返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09 15:58:24  


國內收藏家在日本淘得部分國寶
青銅三足鬲(商末周初)
龍泉袋足鬲(宋末元初)
  中評社香港5月9日電/今日上午,首個“中國海外淘寶兵團”乘坐的日本航空公司班機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由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牽頭舉辦的“國寶工程海外淘寶行動”日本淘寶之旅至此宣告成功。在過去的7天時間裏,“淘寶團”20名成員輾轉東京、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等地,與日本收藏家進行交流,在各地文物市場奔波,且大多出手購寶,不少購得的文物是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珍品。

  收穫一:青銅三足鬲(商末周初)

  獲寶人:陳蒙(化名)

  來自北京的陳蒙長期關注青銅器市場,對這一收藏專項情有獨鐘。他說:“青銅器的器型、文飾等都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贗品在這些方面則存在缺陷。以我目前的積累,辨認青銅器真假已經沒有問題,一般不會買到贗品。”

  昨日在大阪文物一條街,一件品相完好、雕飾精美的青銅器抓住了他的眼球。“這是一件青銅三足鬲,時代為商末周初,鼎有四字銘文,為‘某某作器’。進關後一定要服從中國法律,按規定進關、報關,只有擁有合法的手續,才能保證不會遇到麻煩。”

  昨夜,媒體目睹了這件剛剛淘得的寶物。然而,對於這件國之瑰寶的買入價格,陳蒙諱莫如深,只是說:“我覺得挺值。”

  據瞭解,由於商周青銅器的悠久歷史和無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其在國際市場的價格近年來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一些稀有品種售價可達數百萬美元。

  收穫二:龍泉雙耳瓶(宋末元初)

  獲寶人:汪偉(化名)

  來自江西的汪偉自1989年涉足文物市場至今已有17年時間,“看東西的功夫,都是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我一開始也買到過假貨,損失了不少錢,心痛之餘也促使自己用心研究,努力揣摩,如今一年最多也就買到一二件假貨。以我看了萬餘件瓷器的經驗,只要不是特別緊急,細心揣摩研究,基本不會失手。”

  6日,在橫濱中華街的一家古玩商店,汪偉一眼看中了一件雙耳瓷瓶,賣家要價40萬日元,他三下五除二地砍到32萬日元成交。“這是件絕對的真品,有輕微缺陷,否則回國可以賣到30萬元人民幣。”

  “來這邊起碼要把旅費賺回來。”—剛到日本時,汪偉曾如是對記者說,而買到這樣一件文物後的收穫已經遠遠超過這一目標,這讓汪偉開心不已。

  收穫三:龍泉袋足鬲(宋末元初)

  獲寶人:孫周(化名)

  孫周,浙江某青瓷博物館負責人之一,研究青瓷已有20多年。他告訴媒體,自己此次在一家文物商店淘到了一件國內罕見的龍泉窯香爐(學名龍泉袋足鬲)。

  “這件寶貝釉色很好,可惜爐耳掉了,但已經用黃金重新鑲好。最難得的是這件文物的造型,三足像三隻口袋,是從內到外頂燒的,釉色均勻,連爐腳底都細細地上了釉—這是古人彈琴時用的香爐,爐底釉可以防止琴身被劃傷。”

  對於香爐的真假,孫周毫不懷疑:“為了瞭解當初的燒制技藝,我們甚至在產地收集古窯瓷片進行分析,對於某件東西出自龍泉某村都可以看出來。現代的工藝是無法仿出宋時的真品的,只要仔細觀察釉色等細節,很快就能辨出真假。”

  孫周沒有透露該物品在國內的可能售價,“因為我還從來沒有在國內看到過這樣造型的香爐。”在一旁的眾多藏家也對此物讚不絕口,紛紛把玩,愛不釋手。

  5日上午,淘寶兵團一行來到東京知名中國文物藏家小川恭司的商店。在店內仔細端詳了擺在櫥櫃內的文物後,北京知名文物收藏家劉文傑通過媒體記者告訴店主小川:“這些東西不是我要的價位,請拿出貴店收藏的最貴重的中國文物。”

  小川恭司聞聽此言後,立刻指示工作人員拿出藏於店內一隅的其他書畫作品:“請劉先生指導。”劉文傑看了這些書畫後認為,贗品痕跡十分明顯,且以其作者和年代,即使是真品也價值不高。他再次通過媒體告訴小川恭司:“希望能誠心出示價值1億日元以上的文物!”

  小川聽了此話,顯得十分無奈:“我們店裏最貴的商品已經送到香港拍賣行。”劉文傑說:“我是蘇富比、克利斯蒂拍賣行的常客,如果你去拍賣,我願和你在香港約個時間見面。”

 5日下午,在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會的安排下,中國淘寶兵團一行來到日本最大的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參觀。一行人為該館所藏中國文物的數量和品質而震驚。

  媒體走入國立博物館東洋館大廳,便看到一對造型優美、線條流暢的佛頭石像,說明牌上寫明“來自中國陝西龍門山石窟”。在三層樓的展廳內,石刻、書畫、瓷器等琳琅滿目的中國文物件件皆是無價瑰寶。

  “目前要討還這些文物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有些文物能夠證明是戰爭中被搶奪到日本的,但多半已經幾經轉手,最初的責任人無法追查。就算萬一查到了,因為它們大多已被日本政府記錄在冊,根本不能攜帶出日本國境。”基金會負責人說。

 在7日來的行程中,絕大多數藏家認為,目前日本文物市場遠不及中國繁榮,民間文物收藏者中有把文物作為家用的“懷舊心態”,這使得日本中低端文物市場更接近舊貨市場。與國內文物市場相比,許多日本賣家不熟悉行情,因此文物價格也較國內低。

  “日本文物市場的東西價格比國內低很多,而且很少有假貨,一旦淘到合適的物品帶回國內,獲利會很豐厚。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這種形式的。”藏家汪偉說。

  不過汪偉比較擔心日本文物市場因為中國淘寶者的大量到來而失去“淘寶天堂”的地位。“對於中國藏家來說,新加坡等地早已成了他們經常光顧的場所,造成了新加坡的文物價格一年翻十倍,類似的案例我也看到過,而且那邊的假貨也如國內市場一樣不斷增多。我不希望日本今後也變成這樣。”

  對於近年來"國寶工程"中圓明園銅獸首回購、海外聯合淘寶行動等"大動作",馬保平語調平靜地說:"東亞各國在歷次戰爭中都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日本上世紀70年代經濟起飛,便開始大規模收購海外本國文物,並設立專門名錄,禁止買回的重要文化遺產再次出境。韓國在經濟起飛後也採取類似措施,將本民族被掠奪的文物大批回購。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回購本民族珍貴文化財產的行動該輪到中國人了!"

  馬保平認為,對於民間資本海外購寶的新現象,大可不必"莫名驚詫"。"國家的討還、回購,和私人外出購寶並無矛盾。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文物市場的日漸升溫,一些私人藏家、文物投資者外出淘寶是自發進行的,和市場規律有關。私人外出購寶,近年來已成一種社會現象,但是藏家外出時由於語言、文化等客觀障礙,往往出現有錢買不到寶、想看的東西看不到的情況。作為文化部主管的專項基金會,有責任將散兵游勇整合成有組織、操作比較規範的淘寶團,提高外出淘寶的效率。中國藏家逐漸成為世界文物交易市場的重要力量,乃是國運使然。"

  對於國外一些掌握中國文物的組織、個人關於"某國擁有他國文物是正常文化交流"的言論,馬保平認為:"正常的貿易交流可以接受,但中國流失在外的大部分文物都是在侵略戰爭中被搶奪過去的,對於這種文物,必須堅決討還、回購。特別是雕像、壁畫等一些不可移動文物,更不能任其流失海外。"

  應赴日藏家的要求,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已在日成立“國寶工程海外尋寶藏友會”,本著通過民間收藏促進海外文物回流的原則,為熱愛中國文物、熱衷古董藝術品收藏的藏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該“藏友會”將經常組成海外淘寶團,組織會員前往國外進行文物藝術品考察、鑒賞、收藏、拍賣等活動。安排會員與國外的收藏機構、收藏家、古董店等機構進行直接的交流,為會員進行藏品交易創造便利、可靠的條件。

  基金會總幹事王維明介紹,從日本回國後,基金會將於今年暑期組織第二批淘寶團前往北歐回購國寶。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