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反對派爭入選委「小圈子」可以休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7 10:10:33  


  中評社香港5月17日電/新一屆特首選舉委員會界別選民登記工作已於昨日結束,合資格的選民名冊將於七月二十五日發表。

  二○○○年的特首選委會,選民人數約為二十萬;而可以預計,新一屆的選民人數將會突破這個數字。選民人數的增加,除了愛國愛港人士一貫的積極參與外,還因為今年多了反對派的高調參與。

  反對派陣營包括民主黨和公民黨,上月聯合舉行記者會,宣布將會「全力進軍選委會」,並「鎖定」其中的十八個界別包括社福、教育、法律、醫學為「主要目標」,呼籲界別內的合資格人士踴躍前去登記,成為選委會選民。

  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登社論說,回歸以來,反對派不是一直在抨擊八百人選委會是「小圈子選舉」和拒絕參與的嗎?何以前踞而後恭,今年態度上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莫非反對派轉性乎?

  當然,反對派的「轉軚」不是「放下屠刀」,而是有所為而來。對此,民主黨發言人羅致光不諱言:泛民派要取得特首選舉的「入場券」,首先就要拿到一百張選委提名票;而要取得一百名選委的支持,就必須從根本做起,動員反對支持者都去登記成為選民。

  社論說,反對派能「覺今是而昨非」,不再搞什麼「杯葛」、拒選,而是積極參與、爭當選民,是一個值得歡迎的轉變。而更重要的是,從反對派的由「不選」到「選」,正好生動、有力地說明了八百人選委會非但不是什麼「小圈子選舉」,而且是一個有著廣泛民意基礎和代表性的公正、嚴肅選舉,完全符合全港市民的根本利益,由此而產生的特首,其權威性和認受性不容置疑。

  事實是,基本法四十五條有關特首產生的規定,以及「附件一」制定的具體辦法,是「一國兩制」方針下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最重要體現。而其精粹,一在於中央的實質任命,二就是港人的廣泛參與,由此產生的特首,既向中央負責、也向特區負責。

  過去,反對派指八百人選委會是「關起門來選特首」,進而質疑特首的認受性,所說並非事實。事實是,八百人選委會的代表性絕不止「八百人」。根據基本法「附件一」和「選舉條例」的規定,八百人選舉委員會由四部分人士組成,即工商金融界二百人,專業界二百人,勞工、社福、宗教界等二百人,立會、區會、人大、政協二百人。而選委會的選舉模式其實與美國的「選舉人」制度類似。以上屆為例,界別內個人選民約二十萬,各團體代表的會員人數合共數十萬,立法會選民一百七十萬,合計起來,選委會的選民基礎最少達到二百五十萬,八百名選委只是代為執行投票義務而已。

  社論指出,而且,如果不是反對派的「綑綁反對」,特區政府去年制訂的「政制發展方案」在立法會得到通過,新一屆的特首選舉委員會人數將會由八百人擴大一倍至一千六百人,而新增成員中將會納入全體五百位區議員,而區議員四分之三由地區直選產生,選委會代表性之廣泛就更不用懷疑了。只是由於反對派橫加阻撓,硬要「踢走」委任區議員,以致政改方案胎死腹中,市民紛表失望,全國人大常委會也就只能宣布○七年特首選舉仍按上屆辦法處理。

  因此,在反對派連日推動選委會選民登記的活動中,一些人士就直指他們曾經「作繭自綁」、「愚不可及」,要不是當日反掉了政改方案,有了區議員中的部分人士,今日要想取得二百張提名票就不用費那麼大的氣力了!

  當然,反對派即使能夠取得足夠的提名票,也不等於就已經和「當選特首」四個字沾上邊;是否能夠貫徹「一國兩制」,得到中央認可、得到市民支持,八百名選委的票是不會輕易投下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