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聞交流在曲折中發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0 00:27:55  


張銘清
  主持人李峰:從1987年臺灣《自立晚報》的記者首次赴大陸採訪算起呢,兩岸新聞交流的開展已經經歷了16年的時間,那麼今天兩岸新聞交流呈現出一種什麼樣的局面?兩岸新聞交流又經歷了怎麼樣的發展歷程呢?今天《熱點透視》節目特別邀請到兩位嘉賓,他們是國台辦主任助理新聞局局長張銘清先生和新華社港臺部副主任資深記者范麗青女士。

  兩岸新聞交流在促進兩岸彼此瞭解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祖國大陸為推動兩岸新聞交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87年9月,臺灣《自立晚報》記者徐璐、李永得經由日本來到大陸採訪,在兩岸新聞互動中邁出了第一步。目前,來大陸採訪的臺灣記者已超過8000人次。1991年8月,新華社記者範麗青、中新社記者郭偉鋒,就解決“閩獅漁事件”的糾紛問題到臺灣採訪,受到輿論界的關注,並推動了大陸18名記者組團,於1992年入島採訪,開啟了兩岸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交流。據瞭解,當時臺灣當局對大陸新聞交流團的審批時間長達9個月。隨著新聞交流的深入,大陸率先批准了九家臺灣媒體在大陸駐點採訪。

  主持人:那麼從剛才的節目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在1987年的時候,臺灣《自立晚報》的記者首次赴大陸進行了採訪,可以說是兩岸新聞交流邁出了第一步,那麼回想起當時的那種場景,當時他們是在一種什麼樣的背景下來大陸,當時情況怎麼樣的呢?張局長?

  國台辦主任助理新聞局局長張銘清:那個時候因為兩岸的探親還沒開放,還是處於一種隔絕狀態,所以實際上嚴格來說不能說有新聞交流,因為新聞交流是雙向的交流。那個時候徐璐跟李永德是通過日本到大陸來。我記得當時臺灣方面,開放探親以後的檔還是“復興基地居民到淪陷區探親”,可見當時兩岸的政治氣氛非常緊張。

  主持人:對於《自立晚報》的記者首次赴大陸採訪,那麼臺灣的民眾他們一般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新華社港臺部副主任范麗青:當時還是非常轟動,其實說實在的,等於說第一次有新聞媒體的記者到大陸來,又報導了大陸的一些情況。雖然事後看看有些報導也不那麼客觀,但畢竟是踏出了第一步。所以回去以後他們受到了臺灣方面處罰,很多的媒體都替他們鳴不平。

  主持人:我們知道除了這個轟動的事件之外,范女士您第一次在1991年的時候赴島採訪的時候,也是引起了兩岸的轟動,當時情況怎麼樣?

  新華社港臺部 副主任 范麗青:那個嚴格說也是一種突破,對臺灣現行體制的衝擊,其實跟李永德和徐璐情況有點一樣。但是不一樣的地方是在於我們當時在一種為瞭解決兩岸交流中民間糾紛事件的依託下,得到了臺灣方面的同意,我們才去進行採訪的,所以當時也是大陸方面第一次有記者踏上臺灣島,那也是幾十年的事情了,所以我們當時叫做四十年間第一步。也確確實實引起了臺灣島內民眾的非常大的關注。

  主持人:尤其是臺灣的媒體。

  新華社港臺部 副主任 范麗青:我們佔據了臺灣媒體,主要報刊的一個多星期的版面的頭條頭版。

  主持人:算起來,兩岸真正地開展了新聞交流應該從什麼時候算起呢?張局長?

  國台辦主任助理 新聞局局長 張銘清:我認為應該從1992年,18位元大陸記者到臺灣去採訪算起。這個比較準確一點。

  主持人:那麼如果說1992是正式開啟了兩岸新聞交流大門的話,那麼1996年我們大陸允許臺灣記者首批駐點採訪,那麼當時的這種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國台辦主任助理 新聞局局長 張銘清:因為考慮到兩岸互相瞭解的需要,如果沒有一定的相對固定的時間的話,對新聞業務的採訪和情況的瞭解是不利的。所以根據這個實際的需要,大陸方面首先在1996年的12月1號開放了臺灣記者到大陸來駐點採訪。

  主持人:特別想請問范主任,您作為一名資深記者,您怎麼來看待兩岸新聞交流,它所起的作用?

  新華社港臺部 副主任 范麗青:通過這樣的新聞交流,通過記者的報導,可以促進兩岸民眾的瞭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我們兩岸民眾的感情交流,兩岸經濟的互補互利的發展,而且兩岸政治歧見的溝通,我想都是有作用的。

  解說:大陸記者無論是專程到臺灣採訪還是駐點採訪,關注的是臺灣社會的方方面面。大到兩岸關係、臺灣政局的風雲變化,小到百姓收入變化等等,都是大陸記者捕捉的素材。通過他們的報導,讓大陸百姓對臺灣有了更形象、具體、客觀的瞭解。不僅如此,他們的工作也讓世界瞭解了臺灣,在對世人關注的華航空難事件的報導中,新華社記者放棄了休息時間,發出了《悲情72小時——直擊臺灣華航空難的善後》、《義工——臺灣華航空難善後中最可愛的人》等多篇文章,讓國外讀者能夠在第一時間、真實、客觀地瞭解到臺灣華航空難事件的後續發展情況。另外,新華社發出的稿子《悲情籠罩澎湖》,被“美聯社”直接翻成英文轉發,充分證明瞭國外媒體對大陸記者在台工作的認可。

  主持人:我們現在對於臺灣駐點記者採訪,一般政策上給予什麼樣的支持呢?

  國台辦主任助理 新聞局局長 張銘清:我們對臺灣記者到大陸來採訪,主要是給他們提供採訪的一切方便,比如說他們提出採訪的要求,我們儘快地辦理。一般我們要求十天前提出來,實際上如果很緊的話,當天提當天批的情況也有,甚至沒有批先去採訪的也有,同時除了我們國務院台辦審批之外,到目前有12家的省台辦也可以受理,而且我們還準備全部開放,各省市台辦都可以受理,這個工作我們正在做準備。宗旨就是為臺灣記者到大陸來採訪提供方便。

  主持人:目前有多少臺灣的媒體到大陸來駐點呢?

  國台辦主任助理 新聞局局長 張銘清:不穩定,一般就是九家。

  解說:祖國大陸於1996年率先開放臺灣記者在大陸駐點採訪,目前有九家臺灣媒體申請駐點並獲得大陸批准,分別是TVBS、東森、真相、台視、中廣、《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社等。幾家媒體的駐點城市集中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對臺灣到大陸採訪駐點的媒體數量、採訪人次,大陸方面沒有任何限制。但臺灣當局對大陸記者的赴台採訪,目前卻只批准四家,每家只有兩人。

  主持人:雖然我們大陸的記者到臺灣駐點採訪晚了整整六年時間,畢竟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那麼,范女士當時作為首批駐點採訪(記者)去了臺灣,當時的情況能給我們回憶一下嗎?

  新華社港臺部 副主任 范麗青:應該說,駐點採訪也是很不容易才踏出了這麼一步,當時我記得臺灣媒體也有報導,就說是兩岸新聞交流蹉跎了十年才跨出這麼一步,那麼這一步也是爭取來的,也得到了臺灣媒體同行的大力協助,但是有一些問題也存在,比如一個就是限制人數、限制家數,可能有一些媒體就缺乏這個機會。比如中新社到現在不能去做,結果有一次中新社提出了申請,臺灣方面就把新華社給停了,然後批了中新社。這樣的話引起了我們兩家之間很難協調。

  主持人:現在在大陸的媒體我們知道非常發達,各地包括北京都有很多的媒體,現在總數達到了多少?

  國台辦主任助理 新聞局局長 張銘清:總數得有兩千多家,我想。

  主持人:我想兩千多家和四家相比,這個數量比例大家一目了然。

  新華社港臺部 副主任 范麗青:有些方面是可以理解了,臺灣島畢竟小。太多的記者,他到底有多少新聞可跑,也是一個問題,我們也可以理解。但是在主要的新聞單位裏面,我覺得還是應該再放寬一點。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申請手續來講,也是有一些問題,我們有時候就接不上,就是我們駐點的記者一批一批之間就接不上。問題卡在哪兒呢?就卡在臺灣方面審批手續太慢。它有時候,比如說據說是“陸委會”或者“新聞局”,一段時間才集中審查一次,那麼這集中審查就造成好幾批擠一起來審查,有時候就在時間上有一些耽誤了。

  主持人:張局長我知道由於工作的原因,您也能接觸到很多臺灣記者,從他們最初來大陸採訪和現在他們所描繪出的大陸的形象,是不是其中也發生了變化呢?

  國台辦主任助理 新聞局局長 張銘清:是有變化,記者的視角,親自到第一線去體會是不一樣的,最近幾年臺灣記者到大陸來,時間長,特別是他們有相對固定跑大陸新聞的,他們對大陸新聞的報導,比開始的時候全面準確得多了,而且在對新聞價值的判斷,我們覺得也更加符合新聞要素的要求,而且我覺得他們的報導,總體來說比較客觀,有極少數道聼塗説,捕風捉影很少。所以我們從對臺灣的新聞媒體到大陸來,駐點採訪做了很多報導,給臺灣的同胞介紹大陸的情況,那是功不可沒,應該是感謝他們的工作。

  解說:為推動兩岸新聞交流,祖國大陸從1992年開始,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和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合作,先後六次舉辦了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走訪了西藏、新疆、重慶、雲南等地,為兩岸記者在短時間內,集中詳盡報導祖國大陸某一方面的具體發展情況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在祖國大陸的採訪報導中,臺灣記者關注的焦點涉及方方面面,包括了祖國大陸少數民族的信仰自由問題、古城文化的歷史傳承、民族風情、百姓生活等等。

  臺灣記者在雲南:在納西古城開放觀光之後,屬於外來的酒吧文化也接踵而至,但是納西民族有著喜歡接受外來文化的特色,因此在這裏可以看到傳統和現代融合的景象。

  臺灣記者在重慶:在我沒有來到重慶之前,三峽移民給我的感覺都是哭哭啼啼、心不甘情不願的,我們實地去採訪,他們感覺都很愉快,而且通過這個移民工程使他們整個物質條件都提升了,生活條件也改善了很多,所以大家都很高興。

  臺灣記者在重慶:感覺衝撞力比較強,特別是在長江兩岸邊的房子,那時我記得我(四年前)來的時候,高樓也只有幾棟,還很明顯看得出來,只有幾棟高樓,大部分都是矮平房,現在等於是高樓是一片,所以這四年它進步相當快。

  主持人:我們再來聊聊兩岸新聞記者聯合採訪的事情。我們知道先後已經舉辦過六次這樣的活動。那麼,從台辦的角度來說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考慮要推動這項活動?這項活動它最後的成效又怎麼樣呢?

  國台辦主任助理 新聞局局長 張銘清:為什麼舉辦這樣的活動,一個就是我們覺得這些地方都是臺灣記者比較關心的。我們在確定進行聯合採訪的時候,我們先徵求他們的意見,你們願意到哪兒去,這樣我們就提供方便,更集中一些。再一個就是兩岸新聞界在交流的過程當中,當然有一個互相瞭解的過程,如果聯合採訪的話,對他們進一步加深瞭解、交朋友、對業務的交流也有很大的好處。所以我們每年,最近幾年每年都辦一次,而且得到臺灣媒體熱烈回應和很好的評價。我想今後根據臺灣媒體的要求,我們還可以,不僅可以繼續辦,密度還可以更多一些。而且根據他們的要求,不斷地改進和辦得更好。

  主持人:范女士你怎麼來評價兩岸聯合採訪這種形式?據我們瞭解,臺灣方面現在也在效仿這種做法是嗎?

  國台辦主任助理 新聞局局長 張銘清:我是很有幸,我今年6月到7月之間駐點採訪的時候,也參加了“陸委會”組織的第一次的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如果要比較一下的話,就是說,在臺灣的這次駐點採訪,我們大家覺得比較困難的地方就是沒法寫稿子,因為“陸委會”組織我們是沿臺灣東海岸線,那麼走一下,但是因為大多數地方都屬於觀光性質的地方,所以不知道該怎麼報導。

  主持人:走馬觀花。

  新華社港臺部 副主任 范麗青:行程也很趕,最後“陸委會”也徵求大家意見,包括徵求我們意見跟臺灣記者意見,要怎麼樣來辦這種活動?我們還是建議他們要有一個專門的方向,讓我們進行深入地採訪這樣。

  主持人:剛才我們談了很多,兩岸新聞交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我知道張局長在多次場合,他都有一個呼籲,兩岸新聞交流現在是不對等的,那您的主要的觀點是怎樣的呢?

  國台辦主任助理 新聞局局長 張銘清:按照我們作為新聞交流的管理部門來說,要求不應該設限制。因為我們對臺灣媒體到大陸來駐點沒有設限制,不管是家數、還是人數都沒有限制,所以臺灣也不應該限制。同時可能大家都非常想知道,兩岸新聞交流怎麼樣往前推進?所以,最近錢副總理接見“聯合報系”的訪問團時曾經說過,他希望兩岸能夠常駐,當然這有一個諒解,實際上這是兩岸記者一個共同的要求。范主任到臺灣去採訪,也有這種切身的體會,很多臺灣記者也跟我說:“什麼時候可以常駐?”我說,從我這個角度最好明天就可以做,但是,實際上現在在兩岸新聞交流不對等的情況之下,沒有改善的情況之下,再往前推進是有點困難的。所以,我們希望臺灣當局,不要對大陸的媒體到臺灣駐點採訪有這麼多的限制,解決這個限制以後,我想推進兩岸的常駐指日可待。

  主持人:新聞作為一種媒體,它有一種放大的功能,透過新聞交流可以讓兩岸民眾增加互信。新聞交流對於促進兩岸人民的相互瞭解是必不可少的,加強新聞交流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期盼,我們希望臺灣當局順應民意,取消在新聞交流當中設置的種種幹擾和阻撓,改變目前兩岸新聞交流中的不對等、不平衡的狀況。(來源:中央電視臺第四套,2002年11月4日)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