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陳水扁的“國安報告”看不看沒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2 09:57:01  


  中評社香港5月22日電/陳水扁就職了六年,才推出他任內第一篇“國家安全報告”(簡稱為報告,下同),本該受到各方密切矚目的,但顯然大家並不挺關心它的“內容”,只追問它的“效力”。陳水扁自己身陷親家“炒內線”風暴,到公開場合只能不斷道歉,沒機會推銷這份報告,在野黨批其是“言不由衷的作文”,美國反應“那是台灣人民自己的事”,北京反應“承認九二共識後再談”。主其事的“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的註腳最有趣,先說這份報告有“法律約束力”,被批之後改口說有“法定拘束力”,最後乾脆說“連我都不想看了”! 
    
  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的社論質疑,一份延宕兩年,歷經十次修改,厚達一百五十多頁的報告,換得的是各方嗤之以鼻,主事者自己“都不想看”,它的“不重要性”被這般的凸顯,我們真的不知道,這份報告未來如果台灣行政院不理,立法院不睬,它究竟能發揮怎樣的“法定拘束力”! 
   
  社論說,儘管連主事的邱義仁都坦承不想看,我們還是以為這篇報告好歹寫了近兩年,就算是篇七拼八湊的作文,總有些許可觀之處吧!於是還是仔細讀了一遍,讀完之後,我們只能說邱義仁的感受沒有錯,用最直接的話評論,這是篇“了無新意”的報告,只不過我們並不想像邱義仁說得那麼重,乾脆就這麼說吧:這篇報告,真的“看不看沒關係!” 
    
  社論指出,簡單來講,這篇報告有幾個特色:一,它將“國家安全”的範圍做了無限度的延伸,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層面全扯上了“國家安全”,所以弄得這篇“國安報告”近乎包山包海,甚至連人口、農業、氣象、產業、族群關係與社福等議題都關連上了“國家安全”,差點讓人錯以為它是台灣行政院在做施政報告,如此無所不包的結果,想也知道就是焦點盡失;二、它花了太多的篇幅在分析國際現勢,這其中大部分的內容在島內學術期刊、智庫報告中都找得到。再講直接點,要瞭解九一一之後的全球與東亞戰略情勢,或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全球經濟新局,島內文獻早已經是汗牛充棟了,真的不需要讀過這篇報告才能恍然大悟;三、它將“中國威脅論”的焦慮發揮到了極致,分析中國大陸國力崛起的各項主客觀因素,也列舉了中共如何透過國防、外交、經濟、資訊等手段圍堵與封鎖台灣的策略,讀完了這部分讓人只會有一個感想,既知中共對台戰略布局那般地機動靈活,為什麼台灣的因應戰略,卻是這般地僵化與被動呢? 
    
  是的,一篇真正有價值、值得各界重視的報告,不是要用它來給人民上國際關係課,也不是要拿它來嚇唬人民說中共倒底有多厲害,而是用來清清楚楚告訴人民,你們因應相關挑戰的戰略思維是什麼?因應的策略又有哪些?同時也必須要清清楚楚地交待,為什麼你們所提示的因應戰略,是有效且可解決問題的?很遺憾的,整篇報告最“了無新意”的部分,就是這部分。什麼要“建立質精量適之國防武力”、要“經略藍色國土”、要“推動靈活的多元外交”、要“強化永續發展且富競爭力之經濟體”、要“重建社會關係”等,這些其實都是政策目標,不是因應策略。而就算是政策目標,執政當局如果認為這些是該做的,那麼過去六年是在幹嘛?剩下兩年了才想到社會關係要重建、經濟要有競爭力、“外交要”多元靈活等不嫌太慢了嗎?難道要利用僅剩下的兩年趕忙地推動嗎?如果這些政策是政府早就在推動的,那又怎麼解釋當前台灣會陷入這麼多的困境? 
    
  社論舉例說,怎麼因應中共的威脅來說吧,報告中建議要“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這個主張我們不知道聽過多少遍了,相關主張不過又是將一堆高來高去的論點整理起來,再重申一遍而已,結果還是只見“清晰的立場”,未見“創意的突破”,更何況這些主張如果有可操作性,兩岸關係何至於會僵持到今天呢? 
    
  社論總結表示,一份“國家安全報告”要讓大家重視,絕不是它的內容有多精彩、見解多精闢,而是揭示這份報告的領袖是否有足夠的威望與誠信,以及支撐這份報告背後的執政團隊是否有穩健的治理能力,如果這兩項前提都不存在,那麼就算論點再好的報告,亦不過是篇作文罷了,等記者報導完了,它的政治公關效果也結束了。如今,若是連主其事的邱義仁都不想再看,這份報告也可以束之高閣了!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