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分析:誰擋住倒閣案?原來不是馬英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3 11:11:24  


  中評社香港7月3日電/中時電子報文章分析指出,罷免案無疾而終,倒閣案胎死腹中,馬英九認為“中華民國憲法”救了陳水扁,但其實,擋下罷免或倒閣的不只是立法院、也不只是馬英九,更深層的答案,就在民調數字里。 

  據中時電子報的電話民調,陳水扁、馬英九及宋楚瑜三大罷免案的“共同主角”,宋楚瑜(21.7%)在民眾心目中的正面評價比陳水扁(24.9%)還低,馬英九雖占鰲頭,但也只有44.3%,三者都未過半,註定是一場沒有最大公約數的戰爭。 

  文章說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親綠的受訪者,也有35.1%不滿意陳水扁的表現;至於泛藍民眾中,逾四成對馬英九很不滿,宋楚瑜的負面評價高達六成,更別提比例最高的中立選民。 

  另一個明顯的徵兆,當民眾被問及“李遠哲聲明民進黨‘政績有限,弊案不少’,但朝野應停止惡鬥,你贊同嗎?”贊同的民眾為36.1%,遠高於部分贊同或完全不贊同的比例,連25.5泛藍受訪者及35.8%泛綠支持者都點頭稱是,中立選民附和的比例更達45.2%,李遠哲的光環雖衰減,但他的見解與籲求,仍具有一定份量。 

  最後,當問及“罷免案國親失利,台灣政壇的下一步應是?”讓陳水扁作完兩年任期,成了泛綠及中立選民的最大選項;泛藍支持者希望繼續推動罷免或讓陳水扁完成任期的比例,兩者也相差無幾,“倒閣”更是他們心目中的最後選擇。 

  所以答案很清楚,讓罷免案挫敗、讓倒閣案夭折的不只是立法院、“總統府”或馬英九,而是冷淡不耐煩的民意。或許可以說“陳水扁的策略奏效”,他讓罷免案演成傳統“藍綠對抗”的劇碼,讓在野黨的行動彷如一套“七傷拳”,傷了扁卻不能致命,同時也傷了自身。 

  馬英九及國民黨想必已參透了然,因此急急收回拳路,不想繼續與一位聲望只剩兩成的陳水扁纏鬥下去,或者說,不想與一位名聲比陳水扁還糟的在野盟友並肩賭下去。 

  文章認爲,民間的保守氛圍、對朝野領袖的不信任、對電視聲光不斷轟炸尖刻言詞的厭煩,無疑才是救了陳水扁的最大功臣。但是,這代價何其重大,陳水扁再一次重創了“臺灣領導人”的信賴水位,他以另一場泥漿摔角,保住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也讓民眾對於政治從業者的憎厭痛恨加深一層,台灣對於清明政局的期望,也更遙遠了幾分。 

  至於馬英九,無疑習得了冰冷而現實的一課:民眾對於陳水扁的厭惡,不會自動轉變為對他的支持,他的民間信任與滿意度,與陳水扁同步水位下降,關鍵在於他尚不曾作出更多、更令人信服的改革,他處理國民黨甚或泛藍矛盾的過程,仍然存有讓人疑慮之處,他與“盟友”宋楚瑜之間的路線辯證,也坐實了他仍無法以開闊手法處理藍營的紛沓腳步。 而捉摸不定的民意,像是一頭懶洋洋的母獅,遠遠樹下乘涼,還沒決定何時、何處忽然衝出來,狠狠咬誰一口。  


    相關專題: 陳水扁負隅頑抗 台灣政局動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