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引領全球産業昇級意味著什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9 06:22:51  


  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大多數計劃經濟國家的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同時,美國主導了市場經濟的全球化,美國在全球産業昇級和重組中也居於主導地位。上海證券報文章稱,展望當前美國經濟走勢,從短期宏觀經濟運行的角度來看,緊縮的貨幣政策使美國經濟增長趨緩。從中期來看,企業利潤率、生産率目前還保持高位,産業發展前景也比較樂觀,很多新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和材料技術逐步投入規模化産業運用,經濟全球化重組空間仍然很大。所以,全球經濟形勢謹慎樂觀。而中國在參與國際競爭、整合中,需要更多的自由、獨立、理性的批判思考。 

  美國産業昇級明顯,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産業分類和統計,近20多年來,無論是從各産業産值佔GDP的比重來看,還是從各産業從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來看,美國産業結構變化是非常明顯的。其大趨勢是:農業、製造業、運輸和倉儲業、商業佔GDP比重持續下降,其中製造業降幅最大,由18%下降到12%;而信息、金融與保險、房地産、專業服務、教育和醫療、藝術與娛樂等服務業産值比重上昇,其中金融與保險、專業服務、教育和醫療行業的産值佔比昇幅較大,分別爲2至3個百分點左右。從就業人數比例來看,製造業就業人數佔比由20%下降到10%,金融和專業服務業就業人數佔比由30%上昇到50%。 

  美國産業昇級特徵明顯,使得經濟結構出現了重大變化,即製造業産值比例和就業人數比例下降,金融、專業服務業産值比例及就業人數比例上昇,美國經濟越來越趨于“白領化”。儘管近年來美國製造業優勢趨于减弱,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但是美國經濟增長仍然强勁,就業形勢良好,失業率處於歷史低位,保持在5%以內。這充分說明,美國製造業地位下降,更多的是産業昇級轉型而不是國際競爭失利的結果。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越來越成爲一個全世界經濟體的總部,研發、金融投資、教育、專業服務成爲美國本土經濟的主體活動。 

  技術創新和經濟全球化是美國産業昇級的重要動因 

  二戰以來,美國在全球科技創新方面居於領先地位。雖然在20世紀70至80年代受到了來自日本、德國和前蘇聯的强有力挑戰,但是隨著90年代前蘇聯解體和日本經濟衰退,美國在科技創新及其産業化方面的優勢再次凸顯,幷一直持續至今。 

  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商務部確定了10大類高技術領域,包括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光電技術、計算機及通信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集成製造技術、材料設計技術、航天技術、武器技術以及核技術等,美國在這些領域具有突出的領先優勢。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美國創新信息技術幷將其産業化,開創了新經濟時代,各産業在軟件及信息技術設備上的大量投資,使得90年代美國投資增長率高達10%左右,到1999年各産業的軟件及信息技術設備總投資的實際增長率是12%,其中軟件及信息技術設備的對總投資增長率的貢獻超過了75%。 

  儘管在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信息經濟受到擠壓,但是信息産業已經建立,信息科技對開創新産業、提高經濟效率産生的積極影響仍在不斷顯現。在生物技術方面,美國在克隆與轉基因技術、現代生物醫藥、生物信息技術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進展,産業化過程加快。1999年美國生物技術産業爲美國增收了465億美元,爲個人帶來的總收入爲288億美元。1300家美國生物技術企業中上市的企業有近400家。1993-1999年間該産業規模已翻了一番,成爲推動美國新經濟發展的重要代表。 

  除了在科技創新及其産業化方面的領先優勢,近20年來美國市場經濟全球化,引導産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在全球進行資源和資金配置,也有力地促進了美國的産業昇級。 

  1990年代,美國開始大規模以外包與定制方式組織全球勞動力市場,將生産廠房轉移到海外,本土勞動力更多的是從事專業服務活動。美國軟件與IT外包産業佔全球軟件與IT外包産業總量的40%。2003年美國軟件與IT外包産業的市場規模爲2000億美元,其中離岸部分爲總量的10%,幷達到200億美元。在1996至2000年的5年中,美國三大汽車製造企業的零部件外包金額年均增長19.6%,2000年達到1350億美元。 

  美國企業收入和利潤越來越多地來源于全球市場。美國企業通過在研發上的投入,掌握了大量核心的知識産權,通過在市場開拓上的投入,掌握了産品的定價權。企業佔據了價值鏈上主導性的、利潤豐厚的位置。2004年,花旗集團來自于美國以外的營業收入已經達到了總收入的72%,迪斯尼的海外收入達67億美元,佔全部收入的22%,可口可樂和麥當勞等商業巨頭每年海外收入通常佔到總收入的65%。近年來美國貿易逆差的大幅度上昇,一方面與美國消費主導的經濟增長有關,儲蓄率持續偏低,另一方面是由於美國經濟轉型,大量生産外包,美國對外經濟交易方式發生了變化。 

  由於金融業發達,美元、美國金融機構、美國金融市場作爲國際金融核心的地位更加鞏固,美國成爲全球資本配置中心。資本流入彌補了美國國內貿易逆差和儲蓄不足。從1980年以來,美國資本賬戶始終是順差,而經常賬戶除三年外(1980、1981和1991年)都是逆差。特別是2002-2004年,美國資本淨流入大量增加,2004年比2001年多約3000億美元,相當于GDP的5.7%。上世紀90年代後,美國金融業在全球的領先優勢擴大,也是美國産業昇級的重要表現。 

  最後,政府的政策支持,既包括倡導經濟自由化和全球化、放鬆金融管制促進競爭,也包括通過財政、稅收支持企業增强研發,對於加快産業昇級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産業昇級促進美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19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在産業昇級和全球化重組的背景下,實現了持續較快增長,1992-2000年均GDP增長率達到4%,近三年GDP增速也在3.5%以上。除了快速增長,美國宏觀經濟運行還表現出以下新的特點。 

  一是在産業重組背景下對經濟領域不同問題的關注程度不同。從通脹角度來看,對於2002年以來全球資源、能源商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的問題,美國最關注的是石油價格,但是美國對油價上漲的承受力相對也在大大提高。由於製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大大降低,對於銅、鋅等有色金屬價格的上漲和波動,美國政府基本上採取了不管不問的態度。對於石油價格,美國政府和聯儲系統始終高度關注,主要因爲石油仍然是美國經濟運行的基礎能源,對於消費價格影響重大。在2006年4月石油價格快速上漲時,布什總統曾經命令能源部暫時停止增加石油儲備,以抑制市場油價上漲過快。 

  二是美國經濟靈活性增强。通過放鬆對通訊、能源、金融等行業的管制,促進競爭,美國經濟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通過信息技術發展,企業管理庫存的效率大大提高。原來企業發現庫存失衡的時間需要幾個星期,此間存貨的不足或過剩問題就會放大,而目前大多企業可以及時發現庫存積壓或短缺,甚至做到庫存實時監控。企業微觀運營效率提高增强了宏觀經濟運行的靈活性。 

  三是抗風險能力提高。在近20年來美國歷史上,無論是1987年股市的狂跌,2000年的網絡經濟和股市泡沫破滅,還是2001年的9·11事件,都沒有造成經濟金融危機,美國經濟、金融體系創新,資本市場和衍生金融産品發展,形成了良好的風險的分散機制,抗風險能力提高。 

  美國産業昇級和經濟轉型,延長了全球經濟産業鏈,拓展了全球經濟發展的空間。許多産業轉移和生産外包促進了中國、印度等國經濟快速增長,而美國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日本和歐洲經濟的復蘇。以日本爲例,在美國引領的信息經濟大潮中,日本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以無綫網絡爲主的IT産業及軟件産業,以及以電子預警、通信系統、戰機研發系統等爲核心的現代軍工産業迅速上昇;傳統産業競爭力增强,以石油開採及其設備生産等能源、環保産業强勁擴張,海運、造船、鋼鐵、化工復興,汽車産業競爭優勢突出;面對亞洲新興市場的資源需求高速上昇,運輸、物流業出現蓬勃發展。 

  展望當前美國經濟走勢,從短期宏觀經濟運行的角度來看,緊縮的貨幣政策使美國經濟增長趨緩。1993-2000年的網絡經濟擴張刺激美國企業大量投資和經濟快速增長。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美國經濟急劇下滑,聯儲持續下調利率,美國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菲利浦斯曲綫趨于扁平化,房地産價格上漲,居民消費膨脹,經濟增長、就業形勢良好,通貨膨脹相對保持在較低水平,美元充斥全球,美國企業全球佈局,美元資本全球投資于商品、地産、股票等資産。從2004年6月末以來的聯儲連續17次加息,美元流動性逐漸收緊,通貨膨脹處於可控狀態之下,美國經濟運行趨于平緩。從中期來看,企業利潤率、生産率目前還保持高位,經濟微觀效益良好。産業發展前景也比較樂觀,很多新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和材料技術逐步投入規模化産業運用,經濟全球化重組空間仍然很大,所以對美國經濟不必有太大擔心,全球經濟形勢謹慎樂觀。

  中國在美國引領的全球經濟競爭整合中博弈發展 

  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中既有協調,也有鬥爭,既有合作,也有競爭。美國作爲當代最發達的、唯一的超級大國,其技術創新、經濟調整既拓展了世界經濟發展的空間,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也掠奪、控制了世界的資源和財富。美國在客觀上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維護了世界經濟的平穩運行,但是美國的政策無疑是國家利益至上。對於美國承擔的大國責任如何,國際評價幷不太高,在經濟方面也是如此。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幷沒有爲危機緩解發揮太多正面作用,主要還是亞洲國家自己勒緊肚子,艱苦渡過。美日的政治、軍事同盟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得到進一步鞏固,但是日本在日元對美元大幅度昇值後採取了一系列錯誤的宏觀政策,導致日本經濟十多年處於蕭條狀態,經濟水平被美國遠遠甩在後面。歐洲國家與美國同宗同盟,但是在歐元創立後,尋找合適時機打擊歐元似乎成爲美國國家政策的常規內容。 

  中國自1979年以來,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沒有過的、世界歷史上也沒有過的迅速變革。中國改革開放後産業結構迅速變化。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於農業快速發展,重工業生産經歷調整,工業産值佔GDP比重有所下降。1990年到2005年,中國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農林牧漁業産值比例由27%下降到15%,以工業爲主的第二産業産值由41%上昇到52%,服務業産值比例變化不大,在32%左右。但是從就業人口比例來看,農林牧漁業人口比例由53%下降到44%,第二産業人口比例變化不大,18%左右,服務業人口由16%上昇到24%。 

  勞動力充裕甚至過剩,是中國經濟的一個最基本特徵,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最根本的優勢。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中國憑藉充裕的勞動力資源把握住了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吸引了國際投入到亞洲的一多半的直接投資,“中國製造”成爲國際市場任何一個角落都難以躲避的品牌,以至於美國人對於中國的競爭力也開始感到幾分恐懼,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都要思考一個問題:國際自由貿易,是否也可能存在對美國不利的情况。 

  全球化加快了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促進了中國産業結構昇級。但是中國目前仍然處在世界産業鏈的低端,獲取著比較微薄的利潤,在産品市場上缺乏自主設計能力,在資源市場上缺乏定價能力,在資本市場上甚至還沒有充分的認知能力。相比之下,中國的製造業企業在20多年的國際競爭中得到充分錘煉,衆多民營企業也成長起來,而金融企業還沒有走出一出現不良資産就由國家剝離的起跑預備階段,金融改革之路漫長。 

  追求現代化是中國1840年以來歷史的主題,歷史也反復證明祗有國際化才能現代化。在參與國際競爭、整合中,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藉助國際資本之力,如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同時需要多大程度上在與狼共舞的同時保持警惕,以避免被外國資本控制拳頭産業與企業,避免宏觀政策失誤。中國人在從沒有面對過的迅速變革與挑戰中,需要具有堅實的信念與充足的智慧,需要更多的自由、獨立、理性的批判思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