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姓的金融觀與財富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21 06:55:25  


  有兩組數據耐人尋味,一是去年中國的儲蓄率爲46%,掙100元存下46元;另一個是美國人的儲蓄率爲-0.5%,也就是每掙100元要花掉100.5元。這到底是怎麽回事?難道真的是中國人很負責任而美國人不顧明天死活祗顧今天享受?

  這裡,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金融發達或不發達對家庭消費决策的影響,另一個原因是整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高低。我們曾談到住房按揭貸款、醫療保險、汽車貸款、教育貸款、退休養老保險等金融品種對緩和儲蓄壓力的作用,這些金融品種可以降低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擔憂,也可幫助平衡個人一輩子的消費水平。

  金融發展的意義遠不止此。在相當程度上,由於中國金融的不發達,人們在消費决策時是根據已實現到手的收入决定消費多少,由“過去的收入”决定今天該花多少。而美國人是根據未來的收入决定今天該花多少錢。也就是說,對於中國人來說,個人的消費預算取决於當年以及過去已到手儲蓄的收入,等收入到手才花,甚至到手了有46%還留到今後花。相比之下,美國人的消費預算由當年和未來收入的總折現值來决定,未來各種收入的折現值實際上是個人財富在今天的總值,這樣以來,即使今年的可支配收入低,但祗要未來的收入期望增加得足够多,財富的增長照樣可以讓你不僅把今年的收入都花費掉,而且還敢借錢花,提前消費。換句話說,中國人是根據“收入流”來花錢,而美國人是根據“收入流”加“財富存量的增值”花錢。

  以2005年爲例,中國新增儲蓄1.8萬億元,存款總餘額爲14萬億元(大約1.75萬億美元),存錢很多。而同年美國人沒存錢,總體上還借錢。可是,美國私人資産的年終總價值爲51萬億美元,淨增5萬億美元(是中國存款總餘額的2.8倍),人均財富存量淨增約2萬美元,這些私人資産包括私人房地産、生産性資産、證券和基金,還不包括個人的人力資本的增值部分。美國人沒存下一分錢新收入,可他們的財富存量却照樣上漲5萬億美元。換句話說,如果個人消費預算的基礎不僅包括當年的收入,而且包括個人資産的增值部分,那麽美國人去年可以消費的人均金額約爲5萬美元,因此,雖然他們把當年3萬美元的收入全部花完,但實際上還存了2萬美元,佔可花費金額的40%。所以,他們還是在存錢,祗不過存的不是當年的收入,而是資産增值部分。考慮到人們對未來收入信心的增加,去年美國人的人力資本也昇值不少,如果把這部分也算進去,美國人去年還是存下不少財富。

  當然,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注意到美國人花錢時會把收入和財富增值放到一起來算,而中國人可能祗考慮實際收入的多少,不能提前花未來的收入。爲什麽會有這種差別呢?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的土地價值、房産以及其他資産價值不是也昇值了嗎?爲什麽中國人不能更有信心地消費呢?答案在於三方面:所有制、市場化程度和金融發展程度。

  財産是國有還是私有,决定了人們的財富感

  文章認爲,對於多數美國家庭來說,他們最重要的流動性財富是其私人擁有的土地和房産,財産的私有使每個人很具體地感覺到這是自己的財富,有非常具體的財富感。相比之下,在中國,土地是國有或者集體所有,沒有任何中國人會因爲某塊土地的昇值而感到自己“更富了”,原因是那些土地實際上不屬於任何人,所以在人們考慮到底可以多花還是少花錢時,不會受到土地昇值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看,今天中國城市的房産終於是私有了,中國人的財富感得到了一種本質上的變革,房價的漲跌和租金的昇降終於進入越來越多家庭的消費預算中。

  按照同樣的道理,美國的企業都是私有的,這些企業價值的漲跌當然直接反映到衆多家庭的消費預算上。中國却不然,許多企業還是國有,中石油、中國電信、國家電力公司等等企業的價值是上漲還是下跌,利潤是100億元還是1000億元,對中國家庭的財富感沒有影響。實際上,由於這些大國有企業靠壟斷增收,它們盈利越多,意味著老百姓爲壟斷支付的就越多,對老百姓的開支預算是負效果,不是正效果。

  因此,國有制佔一國經濟的程度越高,老百姓就越是祗能根據實際收入决定消費的高低。反之,像美國那樣的國家裡,人們的消費水平就越可以跟土地等資産價值的漲跌挂鈎。

  但是,僅有土地私有、資産私有化還不够,土地和其他各類資産還必須得商品化、市場化,必須可以自由買賣流通,否則這些財富祗能是死財富,還是不能完全地進入個人消費預算里。沒有流通性的資産是不能輕易變現的,如果是這樣,資産價值的漲跌祗是名義上的,不能被立即消費。因此,活躍的土地市場、房産市場、資産市場是關鍵。在美國,不僅什麽資産都可自由買賣,而且都有很活躍的交易市場,許多種資産的流通性都接近現金。

  在中國,雖然農民和其他人現在可以轉讓、購買某些土地的使用權,但其交易範圍嚴格受限,交易程序和手續非常漫長。鄉鎮與農村的房産基本沒有被商品化、市場化,其交易市場基本不存在,幷且也不能被用作抵押到銀行貸款。因此,這些資産都缺乏變現途徑,是死財富,大大抑制了鄉鎮與農村的消費需求。在大中城市,雖然商品房市場越來越火熱,但時下要求進一步限制房産交易的呼聲很强,要求加强管制,增加交易稅和房産稅,爲交易設置各種障礙。如果真的這樣,那必然把中國目前最具流通性的資産又變成死資産,割斷消費跟這部分財富的聯繫,壓低城市的消費水平。

  發展金融業减少儲蓄壓力

  當然,即使實現土地等資産的私有,幷且也放開實物資産交易,可能還是無法完全把中國老百姓的財富變成他們消費預算的一部分。畢竟,除了土地、房産這些實物資産外,其他諸如人力資本這樣的資産或說財富是無形的,不便于直接交易。比如,如果張三剛讀完博士幷找到了工作,那麽他的主要財富可能不是土地或房産,而是他未來年復一年的工作收入流,這些收入流今天的總折現值即爲他的人力資本價值。

  這是什麽意思呢?以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爲例,在美國留學8年的他從耶魯大學畢業之後,在海上坐船5個多月,于1855年初回到老家澳門,見到作別10年的老母親。按照容閎的自述,回家後他與母親見面的情况是這樣的:“我們見面都流著泪,高興、感激和感恩,複雜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我告訴她我讀的大學是耶魯—是美國一流大學之一,所學課程需要4年完成,這就是我在美國呆了這麽久而未能及早回國的緣故。我還告訴她,我畢業了,獲得了文學士學位—與中國的秀才頭銜相仿,凡獲得這一學位的人被理解爲一流人才;而這頭銜被題寫在一個用上等紙即羊皮紙做成的大學畢業證書上;母親帶著孩子般的天真問這學位能換多少錢,我說它不能馬上就換成錢,但它能使一個人在掙錢方面比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要掙得更快更容易些;憑著所受的大學教育,他更有可能成爲那些男人們的領袖,當然,尤其是,他不僅有才干,而且又具有永久性的高尚品質。我告訴母親說,我所受到的大學教育本身的價值遠超過金錢,不過我相信自己是能掙得很多錢的。”

  這段故事不祗是在近代西學東漸史上意義重大,而且從根本上展示了“人力資本”的含義,容閎的學位和學問即是他的人力資本的具體表現,值多少錢呢?今天我們知道,它的價值等於容閎未來收入流的總折現值。由於未來的收入連容閎自己都無法肯定,這種收入流的價值評估當然不容易,但那是另一個話題。問題是,就像容閎母親所問的,“這學位能換多少錢?”也就是說,這人力資本確實值很多錢,但如果不能把這筆財富變現、至少部分變現,如果今天不能享受這筆財富,在他母親看來,這又值什麽錢呢?

  關鍵在於金融發達還是不發達。金融發展的作用之一是讓那些容閎們、張三們有辦法把未來的收入流提前變現,使人力資本從死財富變活。當然,由於人本身不能作抵押,必須通過用其他實物資産作抵押品,其直接效果是讓人們變相把未來的勞動收入做證券化。比如,住房按揭貸款、汽車貸款就是這樣,雖然表面上是用你買的房産和汽車作抵押,但真正依靠的是你未來的收入流,指望著你未來的收入能支付完這些貸款。這種提前消費的好處是讓你把人力資本變活了,讓你不至於在年輕最能花錢、最想花錢的時候偏偏沒錢花,而等你老了不能花錢、也不想花錢的時候偏偏錢最多。

  1998年之後,中國先在50個大中城市推出住房按揭貸款,近兩年又推出汽車貸款,這些當然緩和了城市家庭的部分儲蓄壓力,讓他們的消費預算大大拓寬,能够將一部分人力資本提前變現,幷能很快買到房子、汽車,也能有更多的現金讓小孩上更好的學校等等。但到目前,這些金融品種對廣大小城、鄉鎮和農村是不開放的,他們沒辦法提前享受到人力資本的好處。這就解釋了爲什麽北京等大城市的儲蓄率遠低於全國46%的平均水平。

  美國的住房按揭貸款、汽車貸款市場非常發達,不管在城市還是鄉村,美國人都可用土地、房産、汽車作質押將未來的收入流變現。任何個人和企業的穩定收入流也可用來作質押貸款。美國有一億多人擁有信用卡,而且不用先交錢就能使用。此外,企業股票上市也很容易,沒有行政審批限制,美國工業産值80%以上是由上市公司生産的。所有這些發達的金融證券市場使美國的各種資産具有充分的流通性,使幾乎所有的資産都能很快地變現。在這種社會里,人們在决定要花多少錢的時候,沒有理由祗根據當年的收入多少來計劃,他們當然應該把其資産的昇值部分考慮進去。

  讓各種資産通過證券金融品種流通起來,其效果還不僅僅是改善了資産的變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資産的價值,金融交易本身也是在創造財富。比如,如果一個未上市企業的利潤增加100萬元,該公司股權的價值會增加多少呢?這往往說不清。可是,如果一個上市公司的利潤增加100萬元,如果其股票的市盈率爲20倍,那麽該公司的市值就會漲2000萬元。換句話說,沒有被流通起來的死資産的價值有限,遠低於活資産的價值。在這種情况下,今天收入的增加不僅影響到今天的收入,而且還會提高對整個未來收入流的預期,産生更高的財富效應,使人們更願消費。

  資産運營市場化與證券化促進消費

  我們中國人祗花今天和過去的錢,而且還花得不情願,花得心驚膽顫,總想到省錢。美國人正好相反,他們不僅把今天掙的花掉,還把未來的收入借過來花。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爲在中國醫療保險、退休養老、失業保險、社會保障、消費者金融品種等等都還很欠缺,人們對未來充滿了擔憂,在這種情况下當然不敢不多存錢。在美國則是另一幅圖景,其金融、保險都很發達。另一方面,中國的生産性資産仍然以公有制爲主,土地是國有,甚至連人力資本在一定程度上也爲單位所有。在衆多管制下,許多資産不能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生産資料的市場化程度仍很低,這些制度安排使人們無法從資産昇值中感受到好處,人們的財富感覺里不可能包含任何土地、國有企業等國有資産的成分,這些資産的昇值自然不會影響老百姓的消費傾向或儲蓄傾向。在美國,幾乎所有資産和土地都是私有的,而且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能像商品一樣自由交易。特別是通過資産票據化、證券化的交易,而不是實物交易,美國的證券與金融市場讓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具有很高的流通性,這不僅使美國家庭的財富感很“活”,各種財富都不是“死”的,而且使他們感到更富,所以就更願意提前消費。
 
  來源:新財富 作者:陳志武(耶魯大學教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