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中國步入發達經濟體還有很多挑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2 16:23:44  


  中評社廣州9月12日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表《世界經濟展望》的報告,認為亞洲新興經濟體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表現相比非常突出,但同時指出,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新興經濟體是否能夠最終加入發達經濟體的行列,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面臨很多嚴峻挑戰。 

  據中華工商時報消息,IMF的報告對亞洲經濟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做出了非常積極的評價,認為亞洲經濟的高速發展從世界範圍來看,特別是跟拉美和非洲相比,是非常“了不起的”。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2005年,亞洲的實際人均收入增長了7倍,大大縮小了跟美國的差距;亞洲在全球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增長了兩倍多;亞洲的教育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也有大幅度提高。 

  IMF高級經濟學家、《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亞洲部分的撰稿人之一尼科拉斯•斯帕塔福拉表示,亞洲經濟體生產率水平的快速提升,在亞洲經濟高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看到了1950年以來亞洲經濟增長表現非常出色,有兩個主要推動力:一是高投資,二是生產率增長幅度很大。研究中發現,許多亞洲經濟體,如早期是韓國、中國臺灣,後來是中國大陸和印度,它們的生產率提高的速度都是相當令人鼓舞的。” 

  IMF的報告認為,勞動生產率提高主要歸功於三個因素,資本化程度的提高、勞動質量的提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指所有投入的生產要素和產出之間的關係。大批農村人口從農業轉入城鎮,進入生產率較高的行業,大大推動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過去30多年,亞洲在這幾個方面的提升超過了所有其他發展中國家,為本地區的經濟增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斯帕塔福拉表示,不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拉美和一些非洲國家,都曾經有過10年到20年經濟高速增長,但它們的高速增長在上世紀90年代遇到債務危機而垮了下來。斯帕塔福拉認為,亞洲的情況看上去要比拉美好些,但究竟是否能夠把高速經濟增長持續下去、最終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和巨大的挑戰。 

  斯帕塔福拉認為,亞洲經濟體需要採取強有力的政策、繼續保持開放、逐步減少服務業的各種壁壘、加強和改革金融體制、擴大外國直接投資的渠道、改善人力資本的質量和教育水準、改善和加強各種基礎設施等。 

  他還表示,中國雖然發展很快,但總體來看,無論是按照亞洲的標準還是世界的標準,發展程度還不高,沿海和內地的差距非常大,要在總體上趕上發達國家還是很遙遠的事情,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