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環球時報:是中國“分裂了歐洲”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8 17:32:51  


  中評社香港9月18日電/《環球時報》發表文章說,一場有關對華政策的大討論正在歐盟展開,據歐洲媒體報導,歐盟今後可能會更加重視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而不再像過去那樣更看重機遇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新說法,即“中國分裂了歐洲”。

  歐盟貿易委員彼得•曼德爾森不久前表示:中國的皮鞋也許會踏碎本已出現裂痕的歐洲。歐盟從中國和越南進口的皮鞋,使歐洲日益分裂為貿易保護主義者和市場自由化支持者兩大陣營。曼德爾森認為,中國業已構成對歐盟最大的單一挑戰。而“德國之聲”也稱,這威脅了歐洲希望出現的統一和諧的氣氛……分化了處於艱難統一過程的歐洲陣營。

  文章指出,究竟是誰分裂了歐洲呢?有專家曾將全球化比喻為一場賽跑,筆者借用這個比喻來對這個問題做個回答。從眼下賽場上的局面看,美國最快,歐洲居中,中國和印度等“後起之秀”在後。這樣的位置排列表明,最著急、最難受的可能是中間的那位。因為它不僅要死死地盯著前面,害怕距離拉得太大,還要不時回頭看看後面,擔心距離越來越小。

  筆者和一位美國學者講了這個比喻,他聽完後立即就說,那這是不是說中國的追趕會毀了歐洲模式呢?我不知道這位美國學者為什麼會立刻就想到中國,於是就反問他:為什麼不想一想美國呢,美國跑得最快呀!

  如果要說誰給歐盟帶來的挑戰更大,當然是美國,而不是中國或者印度。歐洲人抱怨他們的幸福生活被全球化破壞,這首先要怪美國。美國在上游,它一面拼命壓低產品價格,一面又不斷推出類似於互聯網這樣的新發明、新創造,令人目不暇接,來不及適應。美國人跑得那麼快,大家能不追嗎?

  文章說,其次,這要怪歐洲自己。為什麼你就跑不快呢?你喊了十多年還是跑不快,你有病啊,高福利、移民融合、貿易保護……有病就得治,不能諱疾忌醫,而埋怨別人是治不了自己的病的。6年前,歐盟推出了“里斯本戰略”,發出了要在2010年使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的宏偉誓言,可如今,歐盟與美國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來越大。僅以科研投入一項來看,差距就不小,歐盟國家科研投入的平均比例僅為1.9%,而美國和日本的這一比例則分別為2.8%和3.1%。6年過去了,已經有歐洲領導人公開宣稱,“里斯本戰略”是個失敗,這個雄心勃勃想要追趕美國的計畫,被一些媒體諷刺為“十足的笑柄”。而歐洲沒有多少改變的現狀是,無論哪個領導人要想動一動福利,民意測驗的結果必定就是他或她的支持率大幅下降。

  當美國的身影越來越遠,追趕無望的歐洲人自然會更多地往後看,更多地擔心中國人、印度人跑得太快了。這些年來,中國之所以發展得快了一些,是因為原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太大,中國人只有白天黑夜地埋頭苦幹,才有可能不被甩得更遠,才有可能過上現代化的好日子。而你歐洲人總不能讓中國人永遠停留在原地吧?別忘了當年你跑的時候可沒少打壓中國人,也沒少榨取中國人,現在中國人並沒有想榨取你,反而是咬著牙幫你解決了不少問題。中國人不是沒有負擔,就拿人口這一項來說,哪個歐洲國家能承受得了呢?

  文章表示,不錯,全球化是西方引領的,有些西方人因此而有一種救世主的心態,好像他們引領了全球化,讓發展中國家得了利,發展中國家就應該感恩。中國人承認從全球化獲了不少利,但中國這些年來的突飛猛進,主要還是靠政策對頭。要不然那麼多發展中國家,為什麼偏偏中國發展得最快!

  其實,說到底,歐盟的分裂是內部的分裂,是內部兩種發展模式的分裂。看看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他們為什麼會在基本保持高福利的基礎上,又在生產率方面保持全球領先的地位呢?這就是因為這些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了改革,把大力發展以資訊技術為主的高科技放在了首位。如今這些國家已經基本實現了經濟的轉型,並逐步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在有些領域甚至超過了美國。所以,他們根本不怕“中國製造”,並且是自由貿易的積極支持者,而那些堅持貿易保護主義的往往都是不願丟掉包袱往前走的。因此,埋怨中國分裂了歐洲的人最好還是多想想,為什麼北歐能做到,你們做不到呢?你們有工夫說中國,不如下工夫好好想一想該怎麼解決自己的問題吧。別忘了,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就說過,“拖延改革並不會使改革變得更為容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