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研究失業率有成獲諾貝爾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11 02:06:33  


  中評社溫哥華10月10日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埃德蒙.費爾普斯由於他有關通貨膨脹預期與失業率關係的理論榮獲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99年後第一個單獨獲諾貝爾經濟獎*

  據《美國之音》報道,負責挑選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星期一宣佈,73歲的費爾普斯將接受137萬美元的獎金。他是自1999年以來第一個單獨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瑞典皇家科學院說,費爾普斯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期提出的理論框架協助經濟學家了解70年代飛漲的物價和失業率之間的關係。

  *菲利普斯曲線*

  二次大戰之後,經濟學家們就注意到,隨著失業率在許多發達國家下降,通貨膨脹往往會上揚。反之,如果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就會下降。經濟學家們用“菲利普斯曲線”來解釋這種現象。然而,費爾普斯教授對完全根據菲利普斯曲線制定的政策提出質疑。他強調通貨膨脹不僅僅取決於失業率的高低,也取決於企業和家庭對於物價和工資上漲的預期。他的理由是,無論失業率處於什麼水準,如果人們和企業預期通貨膨脹會上揚,他們就會要求獲得更高的工資,或把商品價格定得更高。這樣一來,對於通貨膨脹的預期就會變成現實。費爾普斯說,在失業率下降到均衡水準以下,物價就會上揚,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也會上揚,結果是失業率不會繼續下降,然而通貨膨脹卻會走高。

  *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費爾普斯教授提出的這個經濟學模式被稱為“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對後來的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今天,勞工市場的狀況和對通貨膨脹的預期都是政策制定者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學者高度評價*

  著名經濟學家高度評價費爾普斯教授對現代經濟學作出的貢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7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謬爾遜說,費爾普斯對菲利普斯曲線進行了革命。美聯儲今天主要通過費爾普斯修正過的菲利普斯曲線來尋找自然發生的失業率。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同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斯蒂格裏茨說,費爾普斯的理論是這一代人最重要的宏觀經濟學工作。他說,費爾普斯的工作改變了人們對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關係的理解,他的工作是最早了解到勞工、資本和產品市場的不完善是宏觀行為基礎的理論之一。

  *費爾普斯:把人的因素放入經濟模式*

  費爾普斯是今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第六位美國公民--迄今為止今年所宣佈的諾貝爾獎項都是美國人獲得的。費爾普斯說,他的理論顯示,未來的經濟政策如何取決於人們今天的行為,以及他們認為明天會發生什麼。費爾普斯說:“我試圖把人的因素重新放進我們的經濟模式,具體來說就是他們估計其他經濟參與者同一時間在做些什麼以及對未來的預測。政府和個人必須沒有掌握全部資訊的情況下作決定,更重要的是,他們並不完全了解經濟到底是怎樣在運作。”

  *費爾普斯:缺乏活力造成許多問題*

  費爾普斯研究過活力、也就是新觀念的產生與發展,是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這個題目。有幾年時間,他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試圖找出技術革新在美國不斷涌現、而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歐洲卻很薄弱的原因。他在2004年接受紐約太陽報的採訪時表示,缺乏活力、也就是對工作和生意的態度不積極,是包括就業率低、生產力比較低等歐洲存在的許多問題的根源。1997年,他還提出過一份幫助低工資工人的建議,那些工人的工資在經濟繁榮時期持續下降。他的解決辦法是,由政府補貼一部份工資,讓這些工人的收入達到能維持生活的水準。這項計劃始終未被採納。

  *耶魯接受教育*

  出生在伊利諾斯州的費爾普斯是在耶魯大學獲得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他自1971年起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目前是哥倫比亞大學資本主義與社會研究中心的主任,這個研究中心是前哈佛大學教授薩克斯領導的地球研究所的一部份。

  *維布爾:有助中印等國制定政策*

  諾貝爾評獎委員會主席維布爾指出,費爾普斯的理論有助於中國和印度這些國家制定經濟政策。中國和印度都面臨著在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如何制定經濟政策的問題。他說:“尤其是對那些正在興起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而費爾普斯恰恰提出了一種框架,一些基本原則,人們可以根據這些基本原則來進行分析。”瑞典銀行于1968年設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69年開始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到目前為止,已經有38位美國人和8位英國經濟學家獲此殊榮。此外,還有三位挪威人、兩位瑞典人,以及加拿大、以色列、德國、法國、荷蘭、印度和前蘇聯的經濟學家獲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