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困境與菲利普斯曲綫失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3 07:21:32  


  中評社香港6月13日電/日前國家統計局發佈公告,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10.3%,比原先公佈的初步核算數據提高了0.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增幅均超過10%,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2%,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9%,居住價格上漲5%;而幾乎同時,國家教育部學生司負責人却要求大學生應定位爲所謂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要大學生要像沒有讀過大學的人一樣有工作就干,不要挑剔工種、工作地點和工資待遇。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文章評論道,一邊是大學畢業生(研究生、本科生)就業困難,“零起薪”求職等消息不斷見諸報端;另一邊是經濟高速增長,價格持續上漲,菲利普斯曲綫嚴重失靈。爲什麽會這樣?政府應該如何作爲呢?

  文章稱,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甚至零薪酬應聘等現象,既是社會經濟的非理性表現,也折射著當前就業困難的實際狀况。從長期來看,“零起薪”就業現象可能引發教育和社會危機。

  根據分析,當前城鎮登記失業率、加上至今還沒有工作的大量下崗職工以及國有企業還需要减員的多餘職工即隱性失業的部分,中國城鎮的失業率很高,甚至可能高得出乎人們的想象。另外,中國農村還有上億人的多餘勞動力亟待就業,城鎮每年也有1000萬左右新增勞動力必須安置就業。

  文章提出,中國的失業率首先表現在青年失業率上。2005年由全國青聯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聯合公佈的《中國首次青年就業狀况調查報告》顯示,15歲至29歲的中國青年總體失業率爲9%,高於中國目前6.1%左右的社會平均失業率。包括大學畢業生在內的青年就業問題成爲社會的重要問題。

  1957年,新西蘭經濟學家菲利普斯根據英國近百年的資料,畫出了一條通貨膨脹與失業關係之間的菲利普斯曲綫: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係,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據此指導宏觀經濟政策,以緊縮或擴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可以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控制在社會可接受的水平之內。

  文章指出,2004年以來中國的物價指數呈上昇趨勢,到目前爲止通貨膨脹壓力尚未得到完全緩解。從理論上講,近期應該是解决就業問題的景氣階段。然而現實的情况恰好相反,就業與再就業問題解决得仍然不理想,大學生難就業,月薪期望也降低,即便中高級人才自降身價也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

  貨幣主義認爲,如果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超過了實際的通貨膨脹,結果菲利普斯曲綫不僅不會向右下方傾斜,也有可能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綫。這時,失業與通貨膨脹不僅不會有交替關係,而且是二者幷存。按照貨幣主義觀點,中國當前失業和經濟高速增長、物價指數持續上漲幷存的現實可能表明人們所預期或我們所宣稱的經濟增長幷沒有真正實現。或許這就是菲利普斯曲綫扭曲的原因所在。

  文章分析,菲利普斯曲綫爲何會失靈?一方面是因爲政府的金融調控手段滯後。由於資金成本過低,可以靠大量的資本、自然資源來支撑鋼鐵、水泥等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發展。利率長期扭曲給人們的信號是:既然廠商能够得到便宜的資金,爲何不發展資金密集型産業和“重化工”行業、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來繼續所謂的“趕超戰略”?它必然産生重資金輕勞動力甚至出現裁員的後果。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處於就業狀態的人尤其是擁有各層次權勢的人排斥的結果,因爲競爭的規則幷不公平,相當多優秀的本科生、碩士生、甚至博士生找不到工作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此外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即中國勞動力人口數量龐大對就業造成了巨大壓力,大學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陡然增大。由於青年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在勞動力市場上短期競爭力不强,在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以及國內能吸納大學畢業生的企業及其老闆普遍目光短視的情况下,青年就業問題愈發突出,表現爲高於平均水平的失業率。這也正是爲何技校職校生反而比普通高校畢業生好找工作的原因。

  文章表示,其實,對於就業人口數量如此龐大的中國來說,應該是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而不是大學本科生、研究生盲目且毫無來由的擴招。若果真如此,那麽,即便這個社會確實已經人爲出現了功利性社會階層分割,大學生也不會定位爲所謂的普通勞動者。

  就業是富民之本、安國之策。解决好就業問題,關係到億萬群衆的切身利益。寄望政府能够在宏微觀領域審時度勢,加速勞動力市場的培育和建設;同時將財政資金有效地運用於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爲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權制度的改革提供保障。爲此:

  首先,必須規範壟斷性行業行爲,尤其要降低壟斷行業企業及部門(包括政府公務員)的工資率,制定壟斷行業部門及政府公務員工資上限。這不僅是增加就業的措施,也有利於壟斷企業降低成本從而增加利潤、减少政府官僚機構的龐大開支,促進投資。

  其次,大力實行收入再分配,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從整體上刺激社會總需求。譬如,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徵收高額所得稅、遺産稅,幷將新增稅收進行轉移支付,給予低收入家庭以增加社會福利,大力發展公共服務部門。

  再次,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加大對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勞動力培訓的投入;對普通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大學及研究生教育加大支持主要體現在,加大對研究與開發、自主技術創新等的資助或直接投資,而不是簡單的數量規模上的擴張。如此,才能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障充分就業,實現“雙贏”。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