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格局出現新變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6 06:43:07  


經濟增長格局出現了新變化促使中國經濟發生了變化
  中評社香港7月6日電/5月份工業增長了17.9%,城鎮投資增長了30.3%,廣義貨幣增長了19.1%,都顯示出了年初以來的加快增長趨勢。去年以來受到産能過剩壓力的鋼鐵、水泥等産業的增長也在重新加速,有消息說去年國家發改委審定的11個産能過剩部門,目前已經祗剩下5個,中國的生産過剩矛盾似乎正在逝去。

  是什麽原因促使中國經濟發生了這些變化?中國證券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建文章稱,不是中國的分配矛盾已經解决,生産過剩問題也幷未消失,而是經濟增長格局出現了新變化。

  貿易順差擴大緩解生産過剩矛盾

  文章指出,首先,目前投資需求仍然是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但是投資需求的拉力來源發生了變化。1~5月,城鎮投資中增長最快的是製造業,高達37.7%,比投資平均增長率高出7.4個百分點,從其中的30個産業部門看,增長率超過50%的有18個,其中有11個是消費類産業,生産資料類部門祗有7個。在30個製造産業部門中,有13個是消費類産業,高增長率的部門高達85%,而17個生産資料類産業中,高增長率的部門祗佔41%。消費類産業部門的投資高增長,其原因不是國內消費出現了高增長,因爲今年前5個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率僅與去年持平,都是13.2%,所以消費類産業的投資高增長是被出口拉動的。

  其次,今年以來出現的一個新情况是貨幣的流動性突然增加,到5月份,廣義貨幣的增長率已經比去年同期高出4.4個百分點。央行最近幾年一直强調要收緊銀根,貨幣流動性的突然放大顯然不是央行有意爲之,而是與貿易順差的突然增加有關。在目前的外匯管理制度下,央行收購外匯都是使用基礎貨幣,而基礎貨幣的投放都會産生放大效應,就是“貨幣乘數”,目前大約是1:4,即央行投入一元基礎貨幣,到貨幣市場會形成4元的存、貸款。以今年前5個月廣義貨幣增長率提高了4.4個百分點計算,大約比去年同期多投放了超過1萬億元,而前5個月的貿易順差同比增加了169億美元,用這個新增的貿易順差乘以美元匯率,再乘以貨幣乘數,就是5400億人民幣,已經佔到了今年廣義貨幣新增量的一半。

  文章認爲,去年前5個月出口增長率33.1%,今年同比回落到25.7%,增長率回落却出現了面向出口的消費類産業投資高增長,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價格與利潤上昇帶動了出口消費類産業的昇級性投資增長。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出口到歐盟的紡織品和服裝的均價上漲了28%,美國方向則上漲了15%。

  實際上,生産資料類産業的重新復蘇也與出口有關。以鋼鐵産業爲例,今年前5個月鋼材出口增長了154%,進口减少了26%,這一出一進使中國的鋼鐵産業增加了近1000萬噸的新需求,相當于前5個月新增鋼鐵産量的近30%。從機械工業看,前5個月産值增長了22%,出口增長了26%,也具有出口帶動型特徵,因此製造業的投資大幅度增長,都與出口的擴張有關係。

  去年7月 人民幣匯率體制進行了調整,到目前爲止人民幣已經對美元昇值了約3.4%,但是幷沒有擋住中國出口的高增長,反而使中國的貿易順差突然放大。在中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存在巨大生産要素價格差距的情况下,調整匯率不僅不能糾正中國與發達國家的貿易差額,還會由於發達國家不得不繼續接受中國的廉價産品,而導致貿易差額的進一步擴大。
  分配矛盾和生産過剩矛盾仍需關注

  文章表示,分析至此,可以給出一個簡單的結論:中國的分配矛盾和生産過剩矛盾幷沒有消失,但新的全球化格局和中國貿易順差的擴大,給了中國緩解這些矛盾的新出路。分配矛盾導致生産過剩,生産過剩導致出口增長,出口增長導致貿易順差擴大與貨幣流動性增加,這是一條緊密相關的綫索,也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增長格局的新變化。

  生産過剩的程度可以用銀行體系的存差來反映。2001年~2003年,當年存差新增額平均是0.98萬億元,2004年是1.4萬億元,2005年猛增到2.92萬億元。2005年貿易順差爲1018億美元,折合成人民幣,大約相當于當年國內儲蓄淨剩餘的30%。由於貿易順差僅吸收了國內産出剩餘的不到1/3,國內的生産過剩現象仍很明顯,表現在今年的經濟運行,就是CPI與PPI指數的下行。如果今年的存差新增額保持去年的增長幅度,即使貿易順差額增長到1500億美元,也僅相當于國內儲蓄淨剩餘的20%,所以絕不能認爲中國面臨的過剩矛盾已經緩解了。

  文章分析,目前有許多關於加息的主張,但中國的生産過剩矛盾幷沒有解除,除非貿易順差繼續放大到足以消除國內過剩矛盾,否則就不可能出現持續的經濟高增長,如此用加息來抑制“過熱”的道理就是不成立的。今年前5個月中國外匯儲備增加了1061億美元,同比多增了250億美元,其中貿易順差多增169億美元,利用外資多增僅有6億美元,其他30%就是新增流入的“熱錢”,主要還是因爲對人民幣昇值的預期不减。在美元進行第17次加息後,人民幣與美元的息差已經拉大到3.3個百分點,大大提高了炒人民幣昇值的成本,有利於阻止熱錢的繼續流入,而加息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是不可取的。有些人認爲用央行票據方式對沖外匯佔款投放的規模太大了不好,我始終想不出這樣操作有何不好。“對沖”的成本是收購的美元利率收益與人民幣利率收益的比較,而目前美元與人民幣的利率已經很大了,對沖的結果是中國央行取得了淨收益,沒有什麽不妥。所以不管加息是爲了抑制過熱,還是爲了减少對沖操作的負擔,都是沒有充足理由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