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英”之後怎麽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8 06:52:06  


  中評社香港7月8日電/7月4日,世界銀行公佈了其計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况,中國以2.229萬億美元的GDP總量,超過意大利和法國,幷略微超過英國,成爲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上世紀50年代,我們曾提出用10年左右時間超過英國,用15年左右時間趕上美國。如今,“超英趕美”終於實現了一半。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如是說。

  文章表示,中國在改革後用不到30年的時間使得經濟超過英國,的確讓人欣喜。但欣喜之後,還應該看到,在超英的背後,我們付出了很大代價。就在世行的同一個排名上,以更能體現百姓貧富情况的人均GDP衡量,中國人均GDP僅1740美元,排名全球128位。而若按人均收入來說,排名則更靠後。比如,江蘇的南京、蘇州等8城市,去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15000元左右;浙江的杭州、寧波等6城市,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18000元左右。這還是中國最富裕的省份的居民收入情况,其他地區的居民收入也就可想而知。 

  文章指出,一邊是收入不高,一邊却是物價畸高。最近,美國的一家研究機構公佈了全球主要城市的物價和消費情况。北京和上海都擠進了物價最高的前20名之列,排在巴黎、羅馬之前。而像倫敦、紐約等公認的物價較高的城市,却排在北京和上海之後。巴黎去年的人均GDP大約是23萬元人民幣,接近北京的10倍。可見,我們雖沒有一流的收入,却有一流的消費;沒有一流的服務,却有一流的價格;沒有一流的保障,却有一流的物價陷阱。 

  此外,經濟的快速發展,還以過多的資源和能源消耗爲代價。據統計,目前中國萬元GDP能耗1.58噸標準煤,遠高於發達國家,能源綜合利用總效率則比發達國家低大約10個百分點。這還不說對環境的破壞。 

  概括之,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如GDP增長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GDP增長與內需增長尤其是國內居民消費的增長、GDP增長與就業增長的不相稱問題,以及工業增長導致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超出承受能力等問題,其實質是粗放式的增長影響了經濟增長的質量。 

  文章認爲, “中國增長模式”概括起來說,就是政府、企業和外資主導投資,偏重特大和大型企業發展,資本密集等等爲主要動力推動。所以,儘管改革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年均達到9.4%,經濟規模總量迅速擴張,但幷沒有相應帶來經濟增長質量的同比提高。 

  經濟增長質量主要有三個指標來衡量,即資源消耗率的降低、環境破壞程度的减少、自主知識産權掌握的程度。考慮到中國的資源特點是人力資源豐富,自然資源短缺,資本資源緊俏,生態環境脆弱,如果經濟增長不能够轉到依靠技術進步,依靠效率提高來支撑增長,那麽,即使增長數量成績非常好,增長質量也會不高。 

  文章最後說,因此從現在起就要未雨綢繆,認真思考經濟超英後下一步怎麽發展的問題。它包括三個方面,即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問題、增長的質量問題以及人民的福利問題。不解决這些問題,經濟增長的質量不高,人們的收入上不去,哪怕我們的經濟明天就趕上了美國,也沒什麽值得誇耀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