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結構失衡是中國經濟運行的突出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0 06:24:51  


內部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遲早會成爲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一個大患
  中評社香港4月10日電/ 如果簡單地看全國經濟增長的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中國宏觀經濟的確處在一個歷史上少有的好時期。但經濟運行的內部却隱含著相當的結構不平衡問題,這個問題即造成了中國能源、原材料等基礎産業的全面緊張,也是土地、水資源利用捉襟見肘、環境損失嚴重等現象的重要原因。金融時報刊登深圳市銀監局局長于學軍文章分析道,內部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的問題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遲早都會成爲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一個大患。
 
  于學軍指出,近兩年在對中國經濟形勢的預測當中,無論是國際國內,還是權威機構或專家個人,均頻頻失誤。如預測2005年增長率超過9%已屬少數,但實際增長結果却達到9.9%,幷且已連續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速,這使所有預測機構和個人均大出所料、望塵莫及。

  造成近兩年對中國經濟預測普遍偏低的原因,應首推全國經濟普查的結果。因爲無形中中國GDP在2004年即平添2.3萬億元,淨增16.8%,這使我們原來分析判斷的參照系隨之發生重大調整,因此,自然會造成某種不準確或紊亂。

  但另一方面,事實上即使剔除這個因素,也有許多判斷明顯不准的地方。從全國來看,首先是外貿進出口及其順差,誰也難以預料在2004年大幅增加幷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的基礎上,2005年又勁增23.2%;幷且出口增長更猛,達到28.4%,遂使貿易順差一下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達到1019億美元。顯然,外部需求强勁、外貿順差巨幅拉大,是2005年中國經濟保持高增長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拉動因素。

  其次是固定資産投資,前兩年即處於一個明顯的膨脹之中,2003、2004年分別增長26.7%和25.8%,投資佔當年GDP比重超過一半(經濟普查前統計口徑)。這會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自然是十分可怕的。因此,政府採取了多種宏觀調控手段,但2005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却幷未明顯放緩,而是再增25.7%,幾乎未現回落。

  正是由於對以上兩點的錯判,才導致對整個經濟增長水平出現明顯的預測失誤。此外,對國內消費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比如,多數專家學者認爲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是投資熱、消費冷,因此,紛紛指出要大力增加消費需求即所謂刺激內需。但冷靜思考才發現:實際上近兩年中國也幷不存在內需不足的問題,僅以2004和2005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爲例,兩年分別增長10.2%和12%,均高於同年的GDP增長水平,怎麽硬是視而不見地非說中國內需不足呢?幷且近兩年消費熱潮有目共睹,出現多個熱點,既有房地産熱,又有購車熱,電腦、手機、DVD、平板電視機等各類電子新産品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很難想象下一步我們的消費還能熱到何種程度。所以,這兩年我們事實上處在一個消費熱潮中,幷不是什麽內需不足。

  于學軍認爲,中國經濟的真正問題,既不是什麽內需不足,甚至也不是固定資産投資膨脹問題,而是內部經濟結構失衡以及對外部經濟(國際)不平衡的問題。這集中反映在外貿進出口及其順差的急劇擴大上,2003~2005年全國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39%、35.7%和23.2%,外貿順差分別爲255、320和1019億美元。加上近幾年外商直接投資也保持在600億美元的高位上,遂使中國外匯儲備迅猛增長,2004、2005連續兩年增加額均超過2000億美元。這即是造成中國經濟結構失衡以及對外部經濟不平衡的一個集中反映。

  而當中央銀行通過結售匯大量收購這些外匯幷使之變爲儲備之時,即等於同時向市場投放了大量的人民幣資金。這些人民幣資金旋即轉化爲一種潜在需求,其結果便形成了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局面。這就是爲什麽近兩年消費需求超過10%、投資需求持續高增長而仍感社會資金充裕、幷被誤認爲內需不足的緣故。同時,也是爲什麽央行兩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從而鎖定商業銀行大量流動性之後,其流動性仍嫌過多的原因。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