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滲透:中國軟件自主品牌的喜與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08 07:43:51  


  中評社香港5月8日電/國外投資應不應該拿,怎麽拿?對於今天的中國軟件企業來講,是個難題。

  中國經營報發表文章稱,近日,微軟與國家發改委簽署了第二期的長期投資協議,在這個協議中第一條就是微軟未來5年將投入1億美元用於與中國軟件企業合作和投資。雖然1億美元聽起來幷不算是個大數字,尤其是比起之前曾傳聞的“微軟10億美元收購用友”顯得微不足道,但外資滲透進入中國軟件産業的形勢不得不引人深思。 

  外資攻勢如潮 

  文章指出,未來軟件産業面臨互聯網化轉型和全球化競爭,而中國互聯網企業起始投資大部分來自于海外資本,少數成功上市的門戶網站也基本上全部選擇在美國上市。這已經令很多軟件産業人士爲自己的行業自主性産生過擔憂。 

  而今傳統軟件企業頻頻收到外資“贊助”,這讓人更加忐忑不安。 

  2005年8月,浪潮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浪潮國際獲得美國微軟2500萬美元投資。不久後,微軟再度開出一張“2000萬美元支票”交給了中軟國際。另外據傳,微軟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CEO陳永正也在去年相繼拜訪了用友和金蝶,洽談過投資購股事宜。 

  微軟大有氣吞萬里之勢,已經瞄準了中國排名靠前的多個軟件企業。據了解,不僅是微軟,一大批國際軟件公司以及風險投資基金開始將眼光瞄向中國軟件公司。 

  新中大市場部經理袁南將最近一年多時間,稱爲“軟件産業的融資年”。新中大剛剛在今年初完成了一項4000萬元人民幣的私募。儘管新中大總裁石鍾韶不願明說資金的來源,但據他向員工透露,資金來自海外。此外,2005年4月,一直徘徊在資本市場門外的二綫ERP供應商——金算盤私募到英國聯合利豐公司和一家國際著名的金融集團的聯合投資760萬美元,佔該公司30%的股份。2005年12月,美國HR(人力資源)軟件供應商普利斯集團斥資幷購了北京奇正軟件。而近日隨著任我行軟件公司開始利用分衆傳媒平台在各大辦公寫字樓宇大做“管家婆”廣告,幷發佈推廣新品CRM軟件,其私募資金成功的“傳言”四起。還有,SAP收購速達傳言不斷、DCMS(神州數碼和台灣鼎新合資組建的ERP公司)開始對外散佈資本運作烟霧彈。 

  文章稱,中國軟件公司被籠罩在一片資本“幷購陰影”之下。 

  産業憂慮 

  “外資投入不一定都是好事。印度也許比中國更需要投資,但印度對華爲準備在印度投資6000萬美元持慎重態度,以安全和影響印度産業發展爲由,予以干預。”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先生這樣認爲。 

  金山軟件副總裁、WPS業務負責人葛珂表示:“我們非常歡迎微軟的投資行爲,因爲可以促使中國的軟件産業做大做强。但我們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够有相應的措施,避免微軟藉助這些手段,進一步强化它的壟斷地位。”可以看出,金山對微軟行爲抱有相當大的戒備心理。 

  瑞星副總裁毛一丁的回答如出一轍:“瑞星對國外同類企業進駐中國持樂觀、自信和歡迎的態度。”但前提條件是“需要在合理的、透明的、理性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才能良性成長”。 

  中國軟件專業人才培養工程職業教育管理辦公室主任湯玉輝認爲:“資金進來後,如何疏導,如何使用?大家都在觀望,國家在相關政策制定上的作用確實很關鍵。” 

  由於微軟近年屢屢得手中國最優質的軟件公司,這讓不少中國軟件人士開始擔憂。今年兩會期間,作爲人大代表的用友董事長兼總裁王文京,遞交的個人提案中特別强調了,要謹防國際寡頭企業利用資金優勢通過資本控股或收購的方式吞滅中國的這些“龍頭企業”。 

  倪光南認爲:“一般說來,一個公司接受跨國公司的投資,對於這個企業本身的發展是有利的。如中關村科技軟件公司曾接受微軟投資,微軟取得了17%股份。但該公司沒有依賴微軟,産品主要依靠自主開發,先後推出了它的門戶軟件Portal、通用資源管理平台CenGRP3.0和面向中小企業信息化的軟件‘决策寶’等。不排除有的企業因接受了微軟投資,就可能放弃自主創新,照搬或推廣微軟的技術和産品了。在其他行業中已經出現了外資通過收購,通過入股,消滅中國自主技術和品牌的例子,所以在軟件業,我們也要警惕出現這種情况。” 

  勢在必得? 

  該不該拿這些投資?IDG投資經理對此表示:“事實上,外資不是中國軟件企業應不應該接受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必須面對、經歷的一個過程。” 

  文章分析道, 軟件行業邊際模糊,與硬件、通訊、服務,甚至汽車電子、機械加工等産業産生大量合作交集,很多産業開始依托通過軟件應用提昇來提高産品功能和質量。例如:汽車産業在過去100年發展歷史中,主要靠機械加工製造技術的更新推進,下一步發展主要是面向自動化控制、汽車電子化的推進,而這兩項都仰賴大量軟件的配合。軟件成爲全球各行業發展的一大競爭焦點。 

  另外,由於製造類企業向中國轉遷,大批軟件客戶開始落戶中國。加上中國軟件勞動力成本低廉,中國市場又成爲外資必爭的軟件基地。此外,過去十多年時間,中國沒有發展非常强大的軟件企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外資的進入。湯玉輝描述:“國外軟件公司有很多是萬人企業,而國內500人以上規模的都不多。” 

  資金干涸狀態,已經使很多國內軟件公司綳不住勁了。而且外資砝碼不斷加大,這更加令人到了難以抗拒誘惑的地步。擁有雄厚大産業背景和資金實力的企業重點瞄準大品牌、産業地位領先的明星企業,而專業細分領域公司及投資基金則更看中投資所能帶來的産業概念拔高。 

  無論其中緣由萬千,中國軟件企業接受外資已被看做是大勢所趨。 

  多元化資本博弈 

  文章指出,外資的進入有弊有利。多家軟件公司老闆也承認,由於微軟投資後,帶動中國軟件正版化發展,給自己的企業帶來了機會。“以前盜版橫行,大家都掙不到錢,微軟賣5000,我們賣500,但用戶最終用的都是5塊錢的盜版光盤。”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軟件公司負責人表示,現在都在正版環境下競爭,國産軟件的價格優勢反而能體現出來。但他同時感嘆:“微軟的資金實力很恐怖,這實際上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競爭。如何遏制微軟以及其他外資巨頭,對於塑造開放的市場環境依然挑戰巨大。” 

  用友致遠常務副總經理張屹認爲:“由於國家需要考慮整體發展利益,軟件是否接受外資,這一命題也不能單純從産業發展角度去分析。” 

  張屹認爲,對待外資滲透最好的博弈手段可能是利用資金來源和目的的多元性彼此制約。“和目前美國軟件企業選擇海外外包商一樣,不僅鎖定印度一個國家,而再通過扶持中國,形成競爭,來保證自己利益的安全。”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