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政治暗流” 妨礙中國企業拓展海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09 21:42:07  


  中評社香港5月9日電/中外官員、資深專家和企業界人士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國際論壇上指出,政治作祟、“經濟民族主義”思潮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尋求走向世界過程中必須跨越的障礙。

  據新華社指出,從成功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聯想集團,到在並購優尼科競爭中失利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企業在其國際化征途上普遍受到國際政治因素的困擾。

  據報道,聯想集團副總裁劉曉林表示,雖然該集團的年營業額已從並購前的30億美元上升至目前的130億美元,聯想走出去的歷程仍然是“一波三折”。他說:“我們才剛剛接到美國國務院幾千萬元美金的訂單,就有人表示擔憂美國的國家安全問題。戴爾公司把電腦賣給中國政府的時候怎麼就風平浪靜呢?”

  對於聯想集團的這一困惑,波士頓咨詢公司高級副總裁兼董事麥維德認為,這種現象說明“政治”已成為掣肘中國企業實行海外拓展的“潛在因素”。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數據顯示,迄今為止,中國企業,比如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已對14個國家的石油、天然氣和採礦業進行了投資。中國年均對外投資額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4億美元增加到上世紀90年代的23億美元。

  2005年,中國對外股票投資400億美元以上,相當於葡萄牙和韓國的對外股票投資總額。

  麥維德認為,這種政治阻力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很多西方人對於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沒有做好準備,對於把本國自然資源和高新技術市場讓給一個來自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公司心存芥蒂。除此之外,中國政府自2000年啟動的以企業為主體的“走出去”戰略也經常會被誤解為政府操縱的國家行為。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投資者關係部總經理肖宗偉在這一國際論壇上說,中海油競購優尼科失敗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企業“對國際政治阻力估計不足”。

  外交部經合辦主任戚振宏認為,國際政治阻力只是歐美國家泛起的“經濟民族主義”思潮的冰山一角,其誘因就是發展中國家快速增長的對外投資。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先後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撓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否決阿聯酋迪拜世界公司收購美港口經營權﹔西班牙、法國和盧森堡等國則以“公平競爭”為名聯手反對印度米塔爾鋼鐵公司收購盧森堡的阿塞洛公司。
  戚振宏說:“這股思潮主要集中在跨國並購領域,實質是搞貿易保護主義,借保護國內市場迎合民族主義情緒。目前,這股思潮在一些國家政府、勞工和輿論界的聯手推動下,呈現蔓延之勢。”

  聯合國數據顯示,1990至2004年期間,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已從1470億美元上升至1萬億美元。財富全球500強排行榜上,發展中國家企業從1998年的29家上升至2005年的47家。巴西、中國、印度、南非開始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新興力量。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投資司司長卡利爾.哈達尼說:“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應當得到支持。隨著全球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很難再找到庇護所,國際化是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收益率的重要途徑。”

  劉曉林強調,聯想集團選擇“走出去”並不是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而是為了解決企業的“生存問題”。他說:“走出去不是聯想一家的事情。中國的企業只有像日本、韓國企業那樣大量走出去,讓國外消費者知道中國企業按規律辦事,中國企業才能贏得好感,質疑才會自消自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