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幷購:大國經濟資源和國家地位博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3 07:01:22  


  中評社香港6月23日電/縱觀全球證券交易所的發展歷史,爲了爭奪市場資源、追求規模效應,證券交易所之間的幷購、整合從未停歇。20世紀末以來,隨著大國競爭加劇和全球化趨勢增强,交易所之間的跨國幷購明顯增多,其中,最爲突出的例子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以及德國交易所這三大世界交易所對倫敦證券交易所採取了幷購行動,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

  當代金融家文章稱,交易所幷購風潮的背後,是當今世界幾個大國在經濟資源和國家地位上的競爭。
 
  歐洲主要交易所合幷案

  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資格最老的交易所之一,1760年,倫敦150名股票交易商自發組成一個俱樂部以買賣股票,幷于1773年更名爲股票交易所。股票交易所的成立爲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重要融資渠道,而英國工業的强勁發展又促進了交易所自身的壯大。截止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倫敦交易所一直是世界第一大證券交易市場,後被紐約交易所超過。1973年,倫敦交易所幷購11家英國和愛爾蘭股票交易所,形成了現在的倫敦交易所,其上市公司市值在歐洲一直排名第一。

  自2004年以來,倫敦證券交易所成爲全球各主要交易所幷購目標,德國交易所、泛歐洲證券交易所、瑞典OMX集團、納斯達克、紐約交易所和澳大利亞商業銀行麥格理銀行都分別加入到爭奪倫敦交易所的戰局中,其中德國交易所、麥格理銀行和納斯達克正式提出了報價。與此同時,倫敦交易所在香港開設了辦事處;據最新報道,倫敦交易所和印度孟買國家證券交易所開始合作談判。

  德國交易所一直通過幷購活動不斷擴大影響,保持旺盛的發展勢頭:1998年首次對倫敦交易所提出聯盟提議;2000年再次試圖與倫敦交易所進行合幷;2002年初動用16億歐元收購了證券信託公司Clear-stream的全部股份;2004年8月將目光投向瑞士股票及衍生工具交易集團SWX,未獲成功;2004年12月向倫敦交易所提出了20億歐元的收購要約,雖然倫敦交易所認爲報價過低而加以拒絕,但是雙方的談判幷未終止。儘管2005年德國交易所CEO維爾納·塞弗特(Werner Seifert)因對倫敦交易所的收購出價引發股東不滿而被迫辭職,但其繼任者托·法蘭西奧尼仍在繼續著收購行動。隨後,德國交易所開始和泛歐洲證券交易所討論合幷問題。

  泛歐洲證券交易所于2000年由巴黎、阿姆斯特丹和布魯塞爾三個交易所合幷,成立泛歐洲證券交易所,與倫敦交易所和德國交易所分庭抗衡。2002年初,泛歐洲證券交易所收購了葡萄牙里斯本交易所和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將勢力範圍擴大到倫敦,成爲擁有大型衍生金融産品交易所的金融機構。2004年,泛歐洲證券交易所與倫敦交易所開始進行收購談判。

  此外,北歐的瑞典OMX集團在歐洲也當仁不讓,2000年它通過敵意收購挫敗了德國交易所對倫敦交易所的合幷計劃。2005年,它向倫敦交易所表示了收購興趣。 

  美國主要交易所合幷案

  紐約交易所自2000年以來,曾和多倫多、墨西哥、智利聖地亞哥證券交易所、泛歐洲證券交易所進行過幷購談判,與香港聯交所和東京證券交易所也有過非正式會談。2005年4月,紐約交易所宣佈收購電子交易運營商Archipelago控股公司,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于2006年2月底正式批准這一收購。紐約交易所從非盈利性機構向盈利性上市公司的轉型進入最後階段,合幷後的新公司名爲紐約證券交易所集團公司,合幷于3月7日完成,集團的股票于3月8日在紐交所上市。最近,紐約交易所對倫敦交易所表示興趣,幷高度關注德國交易所和泛歐洲證券交易所的合幷動向。

  在市場擴張方面,納斯達克毫不遜色。1998年納斯達克與美國證券交易所合幷爲Nasdaq—Amex集團公司。2001年,納斯達克在日本成立了“納斯達剋日本”(該市場因運作成本過高,3年後關閉),幷控股一家名爲Easdaq的泛歐高科技股票市場,積極拓展歐洲業務,試圖實現全球交易的目標。2004年5月納斯達克收購電子交易系統運營商Brut。緊隨紐約交易所宣佈合幷Archipelago控股公司之後,納斯達克宣佈收購全美第二大電子交易系統運營商Instinet,幷于2005年11月獲得美國司法部批准,2005年12月收購案完成。此次收購進一步鞏固了納斯達克全美第一大電子交易商的地位。2006年1月納斯達克傳出收購倫敦交易所的意向。 

  亞洲主要交易所合幷案

  1999年,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正式合幷成爲新加坡交易所,于2000年11月上市。2000年,東京證券交易所兼幷廣島和新瀉兩家證券交易所。2000年3月,香港聯合交易所、期貨交易所、中央結算所有限公司、聯合交易所期權結算所以及期貨交易結算公司合幷成立新的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幷于當年6月在香港聯交所挂牌上市。

  追求規模效應是最重要的原因

  20世紀末以來的交易所幷購風潮,是交易所在全球化背景和網絡化趨勢的壓力下,爲擴大業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追求規模效應而採取的應對措施。

  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投資人對全球金融産品進行交易成爲現實。但由於需在全球幾十家不同的交易所中分別買賣不同的金融産品,投資成本過高,引起投資人不滿。同時,交易所還不得不面對來自交易所外的巨大競爭壓力:交易服務提供者(如大型投資銀行、另類交易體系等)和數據服務商等不斷以更低的成本“分食”交易所的交易業務,交易商也要求交易所調低收費。

  這些因素使得很多交易所的交易量停滯不前,交易所積極尋找出路。於是,幷購成爲一項比較合理的選擇。合幷在短期內可以减掉昂貴的交易系統維護費用,同時在交易量、流動性及發現價格能力方面都能有所提高。例如紐約交易所幷購倫敦交易所,可以開展衍生産品交易,擴大現金流。納斯達克收購倫敦交易所,可以將市場從高科技企業擴大到藍籌企業。 

  收購更簡便可行

  交易所由傳統的會員制組織形式轉向公司制幷自我上市,使彼此間的幷購變得極爲簡便可行。

  在傳統的會員制形式下,要成功收購,必須經過目標交易所會員大會同意,程序複雜,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實行公司制的交易所具有開放性的股權結構,收購者祗要獲得足够多的股份,就可以控制目標交易所。199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股票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新加坡交易所、倫敦交易所、德國交易所、紐約交易所等先後成功上市,日本交易所和韓國交易所也表示出上市意向。上市潮流大大提高了交易所幷購的活躍程度。 

  伴隨經濟原因的政治促進因素

  政治因素是促進交易所國際幷購的重要原因。對交易所的爭奪是大國之間在資本市場方面的爭奪,也是對經濟資源的爭奪。

  交易所跨國幷購是國家利益和國家競爭的必然産物。英美等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資本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功能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巨大支持作用,尤其是當代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本市場。顯然,資本市場已是大國競爭的重要舞台,而交易所作爲資本市場的載體,又是其發揮功能的必要環節。

  幷購他國交易所可以聚集國際資本,加强自身金融中心地位,幷有助於提高資本市場效率。20世紀末以來的交易所幷購風潮體現出歐洲主要國家之間、美國和歐洲國家之間的激烈競爭格局,最近各國對倫敦交易所的爭奪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帶來的的啓示

  國家競爭、交易所之間的市場競爭、技術發展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引發了當前交易所的國際幷購風雲。交易所幷購及其背後隱含的政治因素十分複雜,給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以很多啓示:

  啓示1:交易所的競爭和幷購直接影響一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幷進一步影響該國整體經濟實力

  如前所述,資本市場的發展狀况既反映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影響其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勝負。交易所作爲資本市場發揮資源配置功能的中心場所,成爲國際競爭的目標,實質上反映了國家間,尤其是當今一些大國之間的競爭。與此同時,交易所的國際幷購格局會反過來對一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産生深遠影響,進而影響到一國科技和經濟發展。交易所的激烈競爭和幷購,再次提示我們資本市場的重要性。

  啓示2:競爭的趨勢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縱觀過去上百年尤其是近年來的交易所幷購歷史,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强者恒强。歷史上,紐約交易所、納斯達克、德國交易所、泛歐洲證券交易所、倫敦交易所等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成爲該地區或領域中的領頭羊,然後又都是通過一系列的幷購活動,强化和固化其地區或領域强者的地位,現在又想通過幷購其他交易所成爲世界性交易所領導者。而在它們之間,哪一個先成功幷購其他交易所,就會將對手遠遠地甩在後面,這也是圍繞交易所的收購和反收購的博弈之所以如此激烈的重要原因。哪兩個先一步合幷,都會加快其他幾個交易所强强聯合的步伐。

  啓示3:交易所幷購風潮離中國幷不遙遠

  中國資本市場幷沒有完全開放,國際幷購離我們似乎還很遙遠。但是,近年來國際交易所幷購風潮依然爲我們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借鑒。

  截止到目前,中國交易所普遍存在規模小、缺乏國際競爭力等問題。2004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以314億美元總市值居全球第20位,深圳證券交易所以133億美元總市值居第26位,滬、深交易所加起來的總市值,僅略超過韓國,相當于紐約交易所的3.52%。

  另一方面,中國交易所在競爭上市公司資源上面臨强大挑戰。近年來,香港、新加坡、日本、紐約、納斯達克甚至韓國KOSDAQ等交易所各施奇謀,吸引中國優質上市資源到這些交易所上市。因此,儘管中國交易所沒有面臨直接的幷購威脅,實際已經不可避免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必須迅速做大做强。

  與此同時,自1993年開始,中國企業開始在香港聯交所上市融資,香港聯交所逐步成爲中國企業境外上市的最主要場所,大型藍籌企業多在香港上市。2006年2月底,內地在港上市公司總市值佔香港上市公司總市值的40%,達到35959億港元。2000年,香港聯交所成爲上市公司。從主要交易所通過國際幷購來擴展資本市場的世界趨勢來看,一些發達國家未來向香港聯交所採取收購行動,幷非完全不可能,對此我們應該未雨綢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