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客觀分析中日經貿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06 06:59:50  


  中評社香港5月6日電/2006年伊始,一些學者集中談論中日“政冷經熱”關係的“經濟熱度”問題。來自商務部的研究文章認爲,對此問題首先應認識到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祗能在有限的範圍、有限的程度上影響經濟、貿易關係。政府即便是對企業干預能力强的日本政府也不能違法介入企業業務領域,况且還有世貿組織規則的約束;其次還應區分中日經貿關係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全面、深入分析,其結論也就不言自明。

  一、兩國貿易現狀

  2005年中日貿易同比增長約12%,這已經是連續11年中日貿易增長低於中國對外貿易平均增長水平。預計2005年中日貿易進出口金額達到1880億美元,低於中國對歐盟和美國的貿易規模,所佔比重也由1994年的高點24%降至13%,比高點時水平低11個百分點,說明兩國貿易密切程度大幅下降。從中國角度分析,日本作爲中國主要的貿易夥伴位次在下降,重要程度在减低,貿易熱度在降溫,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降溫與中日政治關係冷不存在明顯的因果關係。

  另外,從日本角度分析,兩國貿易持續較快增長,日本對中國加上香港的貿易額已經超過對美國規模,中國已經成爲日本最大貿易夥伴,表明目前兩國貿易還在昇溫。造成兩國貿易這種“溫差”的原因:一是90年代日本經濟持續低迷、經濟貿易增長水平低於中國,也低於美國、歐盟;二是日本市場規模不如美國、歐盟大,增長空間相對較小;三是中國對日本出口佔中國總出口比重下降更多,2005年約在10%,而從日本進口約佔中國總進口比重約15%,在各國普遍重視出口的情况下,日本市場對中國的重要性下降更加明顯,而中國市場對日本的重要性在迅速提高也是同理。換句話說目前中日兩國政治關係冷對貿易方面的影響幷不明顯,目前不能輕易下結論。

  二、日本企業對華投資

  2005年日本企業對華投資合同金額和實際金額均呈增長態勢,投資熱度高於美國、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幷且這是在2005年4月發生抵制日貨遊行情况下實現的,應該說目前日本企業對華投資增長的根基還是非常穩固的。但是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日本企業來華投資必然會受到兩國政治關係影響。首先,2005年7月1日,日本經濟産業省公佈《2005年度通商白皮書》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存在的風險如結構性問題、城鄉差別進一步擴大問題、城市的失業人口進一步增加的問題及電力、水資源嚴重短缺及環境污染等問題。日本經濟産業省認爲,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等國家不僅是一個新興的市場,而且還擁有豐富的資源,是日本企業分散投資風險的重要候選地。事實上,日本經濟産業省出版的《2005年度製造業白書》也有類似表述。同時在日本還有人總結出“中國加一”的對策,即在2003年中國發生非典時日本一家在華企業啓動其在另一國開辦的工廠,避免了風險損失。現在在日本企業範圍內有些人在各種重要場合廣泛宣傳這個案例。衆所週知,日本政府最擅長政策指導,而兩部《白書》和推廣“中國加一”經驗已經表達了政府指導日本企業轉移海外投資方向的意圖。

  2005年11月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日本企業回答未來海外投資動向時,表示“將加强對中國業務”的比例爲71.2%,“將維持對中國業務”的比例28.1%,“將縮小或關閉”的比例僅有0.8%。日本企業對開展中國業務的前景雖然比對世界其他地區更加看好。但是與2004年調查結果比却已經有一定程度下降。2004年日本企業選擇對華將“加强業務”的比例爲76.5%。部分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由積極的姿態轉爲觀望的姿態可以說對我們敲響了警鍾。由於中日貿易增長快和貿易收支基本平衡主要得益于日本企業來華投資。根據筆者估計,在中日貿易額中經由日資企業經營的比重大約在60%。假如在日本政府政策指導的作用下,今後日本企業來華投資隨著兩國政治關係持續冷而放慢增長步伐,則兩國貿易增長也會放慢步伐。兩國關係如果更加惡化也不排除出現貿易、投資雙下降的局面。

  三、中日兩國政府資金合作

  近兩年中日兩國政府資金合作已經大不如前。日本政府提供的政府貸款項目審查更加嚴格,項目的經濟性也越來越淡薄,金額大幅縮减。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對越南、印度提供經濟援助的資金超過已經中國,在大量增加。2004年11月28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老撾首都萬象談到對中國提供政府開發援助時表態:“中國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經濟發展,可以說已經到了‘畢業期’”。這使2005年中日政府資金合作溫度驟降。小泉這項表態不管出于何種考慮,在國際場合,事前未同中國政府進行任何溝通的情况下,突然講出這種話,客觀上給人印象就是小泉在向中國打經濟援助牌,意圖牽制中國不要再提反對參拜靖國神社的事。目前日本政府已經基本决定于2008年停止提供政府貸款、無償援助、技術合作等三大主幹內容。所以,在政府資金合作領域的關係已經冷却也是不爭的事實。 四、中日兩國能源合作

  近兩年中國家庭開始普及汽車,包括日本企業對華汽車領域投資大幅增加。汽車進入家庭,能源問題開始凸現。人們普遍感覺到中國對能源現實和潜在的需求巨大,節能和環保問題已經成爲中國、亞洲乃至世界性重大問題。而日本擁有節能、環保的先進技術,在發達國家當中也是十分出色的。如將其推廣應用到我國,對我國經濟發展、日本在華企業的發展、乃至世界能源供需平衡均能做出巨大貢獻。但是迄今爲止,兩國能源領域合作多表現在口頭上,真正落實在行動上、有實際效果的項目還十分“稀少”。日本節能技術對中國已經成了“稀缺資源”。可以說兩國能源領域可以合作的方面沒有合作,能昇溫的地方沒有昇溫主要原因在於日本政府態度消極。

  關於東海春曉油氣田的糾紛。根據2005年10月1日《週刊東洋經濟》發表的一位日本從事石油事業40年名叫猪間明俊先生的文章,作者認爲:“中國目前擁有的技術不可能吸收到中間綫日本一側的資源”,以及“在國際法上,中國主張按東海大陸架延伸的地理形狀劃分中日之間經濟專屬區分界綫更加有力,如果中國提出申請國際裁决,中國獲勝的可能性完全存在”;提出“根據日本國內法,日本(政府)要求中國停止東海油氣田開發是缺乏常識”等等。但是此前在日本政府、媒體和民衆普遍認爲,“中國在越界開採,中國吸收日本一側資源,應該要求中國停止開採”等等。此舉無疑增加了日本國民討厭中國的感情。鳳凰衛視評論員阮次山先生也披露:中國政府曾于較早時期徵求過日本方面參與聯合開發東海有爭議地區資源一事,却被日本回絕;中國企業調查的東海地區中方一側的地質勘探資料屬於中國有關企業的資産,日本要求該企業將擁有的資料提供給他是無理要求。從以上情况分析不難判斷,中國在東海日方提出的中間綫中國一測5公里處開發資源引起的爭議完全是日本政府有意製造的事端。

  此外,日本政府使用開發援助資金用於俄方鋪設輸油管道,以此爲本錢與中國競爭,希望俄羅斯遠東石油輸出管道按照日本需求鋪設。事實上,日本如果真正需要石油的話,完全可以避免同中國正面競爭,例如採取像中國和印度那樣協調採購能源。但是日本採取正面競爭方式,其目的讀者可以自行判斷。其次,據了解,日本由於節能效果好,長期以來經濟有增長而石油需求量幾乎沒有增加,反而略有下降,其購買石油均有長期、穩定的合作夥伴,安全度也很高,所以日本解釋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動機就是欲分散風險。但是經過認真分析可以發現,這樣的解釋非常勉强。因爲日本至今還未同俄羅斯簽署和平友好條約,與其還有北方四島領土爭端,且日美安保條約防衛對象也包括俄羅斯。所以,對日本來講,俄羅斯石油來源本身就不安全。基於以上分析,日本搶購俄羅斯能源另有目的,就是故意擾亂市場,抬高價格,讓中國經濟受損。

  五、中日兩國大型項目合作

  以往中日高層往來訪問的結果總要簽署一批合作項目。在中國發展高速列車的項目上對日本、德國、法國均有合作的機會。據了解,日本在輪軌技術上有一定競爭優勢,而德國在磁懸浮技術上佔優。但在論證比較磁懸浮技術和輪軌技術階段,小泉首相就開始參拜,幷且在中韓等國一再表示反對無效情况下,激起了中國廣大民衆强烈不滿,導致中日政治降溫。2005年年底中國國家主席訪問歐洲,媒體報道中國訂購了西門子機車,顯然日本參與高速列車合作在項目建設初期階段的競爭已失利。

  六、兩國在東亞經貿合作關係處理上出現的分歧

  日本經濟實力强大,長期以來一直積極發展同東南亞國家經貿關係,在東亞地區發揮領頭雁作用,九十年代前半期,中國當時在任總理李鵬出訪馬拉西亞,與馬哈蒂爾總理共同倡導建立東亞地區經濟論壇,幷提出意向希望日本作爲東亞地區唯一經濟發達國家發揮主導作用。但是在美國反對下,日本退縮了。中國政府事實上基本贊同日本政府私下一直醞釀由中日韓和東盟國家組成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方案設想。2000年11月朱熔基總理訪問日本期間就曾明確提出希望日本在東亞區域經貿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結果日本政府選擇了沉默。在日本政府一再退縮的情况下,中國政府祗好先行提出中國同東盟十國開展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合作,幷希望也同日本、韓國建立自貿區合作關係。結果日本一方面立即啓動同東盟建立“經濟合作夥伴關係”的談判,另一方面回絕了關於中日韓建立自由貿易區合作的提議。不僅如此,在10+3場合,中國政府考慮到日本對美國有些顧慮,在東亞範圍建立自由貿易區不便作倡導者,所以中國才有意主動提議。不料日本不但沒有回應,反而提出一個“東亞共同體”新名詞,力主東亞峰會吸收澳新和印度首腦參加。有學者分析認爲這是日本爲了制衡中國的對策。應該說以中國目前的實力10年內沒有能力領導東亞經濟合作,我個人認爲,中國也沒有意願在東亞區域經貿合作中發揮主導或領導作用。中國非常認同東亞地區經濟貿易關係已經非常密切,客觀上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經濟板塊”,大家一起合作“梳理一下”就可以成爲一個自由貿易區。這樣今後再發生類似1997年金融危機前國際金融大鰐瘋狂炒作事態的話,大家可以合舟共濟,打一場“防衛阻擊戰”,自信以東亞各國雄厚的外匯儲備實力完全有取勝把握。但日本的反映完全出乎意料,向好的方向估計,日本誤解了中國在東亞的行爲,向壞的方向估計日本有意拆台。爲此,建議中國政府不要再對10+3或“東亞共同體”、“東亞領導峰會”做出新的提議、倡導等等,避免誤會。甚至可以考慮如果沒有實際意義就不出席“東亞共同體”和“東亞領導峰會”。今後中國重點做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在區域內積極開展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開展務實外交,才是符合東亞各國利益的根本所在。

  文章指出,綜合以上分析可見,中日經貿關係發展不取决於單方面、善良的願望。日本政府首先將政治矛盾引導擴大到經濟領域,幷且已經再三出招“冷却”經貿關係。中日兩國企業、經濟界以及大多數政府公務員事實上都不願意看到兩國政治關係、經貿關係惡化。目前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內主流多數主張對中國强硬,而且似乎越强硬越是英雄。這些人士是主導日本政府走向强硬,主導兩國關係降溫的首要。事實上這些首要還有更大的企圖和更多的目的是我們許多國人還不了解的,估計今後這些情况還將逐步暴露,希望大家冷靜觀察。此外,日本是一個含蓄的民族,不善於談吐,祗善於行動。言談暴露出來的信息祗不過是“冰山的一角”。我們在看到這暴露出來的部分信息之後還應注意觀察其下面還有一座山。

  文章最後認爲目前中日兩國經貿合作關係“有冷有熱”,未來可能“昇溫的少,降溫的多”,總體發展趨勢是降溫。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