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增收過快將損耗中國發展潜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7 07:09:20  


  中評社香港6月17日電/在中央電視台的一次訪談中,財政部常務副部長樓繼偉對中國財政收入過快增長的形勢表示了些許不安。1-4月份的全國財政收入超過了1.5萬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2%。而財政部此前預測前4個月財政收入的增幅僅是14%。

  南方都市報發表Manatt Jones國際咨詢公司顧問吳向宏評論文章說,如果樓副部長僅僅是不安這麽一小會兒是遠遠不够的。整個中國高層决策機構都要充分認識到,以稅收爲主體的財政收入過快增長、佔國民經濟總量比重過高,將成爲破壞中國經濟結構平衡的重要負面因素。如果不盡快採取措施還富于民、藏富于社會,則中國經濟的增長後勁終將萎縮。

  文章稱,幾年前作者曾做了一個中美兩國實際稅負比較,結論是,在2002年,中央政府層次(在美國是聯邦政府層次)可支配財政收入已經超過美國。也就是說,中國政府不但掌握了過多財力,而且這財力還片面向中央政府手里集中。但盛世危言沒有收到效果。大部分官員還沉浸在“財政收入迅速增長”的沾沾自喜中,很多人仍然認爲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增長幷不快。例如2002年,時任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的金人慶還預測,要到2010年,中國稅收收入才能達到3萬億-3.5萬億元。在這毫無危機之感的氛圍下,各政府部門依舊以“增收”爲目標,競相推出各種各樣的新生稅負名目,政府財政如脫繮野馬,幾乎是無節制地在與民爭利。結果,在2005年,財政收入就突破了3萬億元大關,祗用三年時間就“實現”了金人慶局長預計要8年達到的“目標”。

  文章指出,爲什麽這麽多人有“中國稅負不高”的錯覺呢?其實很簡單:在計算世界發達國家的稅收中,我們習慣于把社會保險稅等都包括進去;而在中國,養老、失業、工傷等政府保險基金的徵繳收入,是不納入稅收計算的。如2005年,美國政府3.55萬億美元的財政收入中,有8690億美元是社會保險繳費收入。如果把這一塊(以及國有資産經營等收入)拋去,2005年美國政府的可支配財政收入爲24843億美元,佔當年美國GDP的19.9%;其中聯邦政府可支配財政收入13451億美元,佔GDP的10.8%。

  而中國呢?2005年全國財政收入爲31628億元,佔當年GDP的比重爲17.3%。其中中央政府財政收入17250億元,佔GDP爲9.5%。從這個數字看,似乎我們仍然略低於美國,但不要忘記了,這是去年中國調整了GDP統計、使得GDP總量大幅度提高後的結果。如果按照調整前的GDP計算,中國的兩個數字分別是20.2%和11.1%,都已經超過了美國。即使按照調整後的GDP計算,祗要中國的財政收入增長還像目前這樣大大快于GDP增長速度,不出兩三年,中國的財政收入佔GDP比重還是會超過美國的。

  但這還不是問題的核心。文章表示,核心在於:中國人均收入遠遠低於美國,大概祗有後者的1/24。我們知道,理論上,越是收入低的人,應當越少繳稅。因爲他們在剔除食物、住房等必要支出後,剩下的錢已經不多。做個簡單的算術吧:對全體美國人來說,食物開支大概佔總收入的10%,住房開支大概佔25%,就算再繳20%的稅,還剩下45%的可支配收入;而全體中國人呢?食物開支估算過要佔20%,住房開支很多人要佔到40%以上,再繳17%的稅,就祗剩下百分之十幾的可支配收入了——中國的“政策專家”們總是抱怨居民消費“難以啓動”,但居民們可以去消費的錢在哪里呢?而居民消費既然難以“啓動”,中國經濟就祗能像過去幾年那樣,繼續嚴重地依賴于投資拉動,繼續冒著結構性失衡的危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