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陳水扁“積極管理”下的陰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0 11:33:21  


  中評社香港6月20日電/《人民日報》今日刊登一篇評論文章說,美國《紐約時報》前所未有地大篇幅報導“陸委會”宣佈兩岸達成4項包機協定,文章的內容約有一半在探討臺灣的罷免案,並指出陳水扁一向反對與對岸發展關係,他在自己的政治危機加深之際做出這項決定,有解套脫困的意圖。

  文章說,全臺灣的旅遊業早就期盼常態性的、固定化的週末兩岸客運包機了,這樣才能多多接納大陸遊客,增加臺灣旅遊業及其相關行業的收入。今年5月的第一個星期,臺灣批准了約5000位大陸遊客來臺灣,已經造成不小的轟動與顯著的經濟效益。但是在同一時期,港澳卻湧入了200多萬大陸遊客,比一比雙方荷包的進賬,臺灣方面只有隔洋興歎、自怨命苦了。

  親民黨“立委”李鴻鈞指出,“陸委會”宣佈的包機共識,實質意義不大,兩岸“三通”不能只打點滴,要灌猛藥。

  “打點滴”的比喻很有趣,其實這是陳水扁借著包機項目為自己奄奄一息的政治生命打點滴吧且不論它對臺灣的經濟效益有多大的意義,怎麼說包機大小也算是一項施政業績。它是否能為扁當局續命,還不敢妄斷。

  文章指出,從“陸委會”宣佈的貨運包機辦法來看,其中的各項規定,代表他們正在貫徹“積極管理”政策:項目貨運包機要個案審核,只能運送投資設廠要用的設備或相關零件,不可以載運成品;其中針對航點、申請者的資格規定很多,要慢慢由主管單位逐步審查。積極管理到了全場緊迫盯人、將廠家逼到窒息而死的地步。而且貨物空運最關鍵的因素是爭取時間,“陸委會”訂出的辦法如此繁瑣,還不如改由海運來得快些呢昆山台商會會長李寬信表示,如果貨運包機只限於運送設備器材、零件、不開放運輸產品或半成品,則對台商一點用處也沒有。所以目前宣佈的項目貨運包機辦法是一項“積極管理”的辦法,並不能真正施惠台商。

  吳釗燮又指出,去年臺灣人去大陸的有411萬人次,大陸來臺灣則只有17.3萬人次,高度不對等。吳“主委”認為如果客運包機常態化會造成雙方人流更嚴重的傾斜現象,對臺灣服務業有不良影響。這個說法完全聽不懂。大陸遊客來臺灣的數量不多,是因臺灣不肯開放,前一陣扁當局放言每日可以批准1000位大陸旅客入台,全年才不過30多萬人次,和400萬人次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只要開放大陸遊客來臺灣,人流失衡的現象會急速改善。失衡和客運包機常態化毫無關係,更扯不上臺灣的服務業會不會遭受不良影響。服務業如果生意冷清,不良影響才大呢!

  文章認為,從臺灣宣佈的兩岸包機辦法來看,還是令人感覺到扁當局作秀的成分大,真正能為臺灣經濟帶來實惠的措施,如貨運包機常態化、週末客運包機等等為什麼還遲遲不推動?目前這種開放,商機十分有限,當然,比不開放還是好些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