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陳水扁將媒體妖魔化 也洗脫不了罪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8 12:19:33  


  中評社香港8月28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評說,面臨弊案、貪腐的指控鋪天蓋地而來,陳水扁日前連說了兩次:“也許阿扁錯了!”他所謂的“錯”在哪里呢?很令人意外,不是錯在他沒管好親信陳哲男與女婿趙建銘,也不是錯在官邸“間接”收受了SOGO禮券餽贈,更不是錯在未能確實申報“第一夫人”的珠寶,或是虛報“國務機要費”,而是錯在他沒能接受民眾建議,“拿出魄力好好管一管”媒體,導致陳水扁“受害最深”。所以今天一切問題的癥結,不是上層的“政治貪腐”,而是民間的“媒體亂象”。這是多麼廉價的指控。 

  挺有趣的是,當代不少面臨媒體揭弊,卻又不肯坦然面對指控的政客,無例外都選擇了直接攻擊媒體的策略,先由領導人直接登上攻擊的發起線,接著再發動部分御用媒體跟進圍剿,藉由醜化媒體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的弊案與醜聞。很遺憾,在陳水扁連說兩次“也許阿扁錯了”之後,他也正式加入了這個行列。 

  社評說,民主社會的媒體從來就不是完美的,媒體更不是不能檢討,當代文化批判的焦點之一,正是衝著“媒體亂象”而來,媒體諸多誇大、扭曲或錯報的行為確實需要反省,這亦是為何當代民主社會在捍衛言論自由的同時,也在公民社會內部發展諸多監督媒體的機制,讓媒體能夠在扮演看門狗與啄木鳥之外,也能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但這些機制都必須藉由公民社會本身自主來形成,不論它是來自媒體本身,來自學界,或是來自民間團體,它自會發展出一種交互監督的機制,絕對不容許掌權者越俎代庖,直接出面“管一管”。理由很簡單,一個掌握警察、軍隊、情治、檢調等利器的國家機關,如果被容許拿出魄力來管管媒體,那根本不叫“專制與獨裁的開始”,已經就是專制與獨裁了。 

  作為民主社會的元首,作為曾經向“憲法”宣誓過的“總統”,既然深知政治人物“必須接受媒體最嚴厲的監督及最嚴峻的制衡”,那麼任何“管制媒體”的意念,是連想都不該想的,但陳水扁終究還是對沒能“拿出魄力管一管”媒體,連說了兩次“也許阿扁錯了!”,不是嗎? 

  社評表示,倘若今天台灣沒有媒體的報道,高捷弊案會被捅那麼大嗎?倘若沒有媒體報道,公眾怎麼會知道陳水扁的女婿竟然炒作台開股票內線?倘若沒有媒體報道,公眾怎麼會知道第一家庭“間接”收受了民間巨額禮券的饋贈?又怎麼知道“第一夫人”會有那麼多的珠寶未曾申報?倘若沒有媒體報道,公眾怎麼知道總統府的“國務”機要支出,原來都是用民間消費的發票在核銷?倘若沒有媒體報道,公眾又怎麼知道,原來陳水扁女婿家的幫傭,一直都是在擔任由納稅人買單的工友與特務?倘若沒有媒體報道,扁的親信陳哲男何至於被羈押、趙建銘何至於被起訴、審計部又何至於將“國務”機要費的違法核銷移送檢調偵辦?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媒體憑空捏造的,沒有相關的事證,檢調是不會有動作,也不會胡亂起訴的。但假如當初都沒有媒體揭發,這一切的貪腐,可能到現在都還在被遮掩,根本見不到陽光。 

  說到最後,我們還是那句話,攻擊媒體、醜化媒體,並不能讓所有貪腐弊案自動漂白。將媒體妖魔化,並不能再讓趙建銘重新恢復成為受敬重的台大醫師,也不可能再讓公眾相信“第一家庭”沒有收受任何禮券與珠寶,更不可能讓“國務”機要支出的疑雲從此不復存在。今天整個問題的焦點,不是媒體、不是藍綠、不是施明德、不是百萬人要靜坐倒扁,而是面對所有外界種種貪腐的指控,陳水扁從來不願給公眾一個清楚的交代。 

  社評指出,陳水扁說很多報紙與電視他都不看,所以他活得很快樂。這句話聽得讓人好遺憾,陳水扁先生等於告訴所有人民,他根本就拒絕傾聽人民的聲音,他將所有監督他的媒體批為“亂象”,還對未能“拿出魄力好好管一管媒體”連說了兩次“也許阿扁錯了!”,這個“也許”,真是讓人聽了不寒而慄,難道沒壓制媒體是錯了?把他的“受害”與王建民放在一起比,更是不知該從何說起。一個只願接受阿諛、奉承的領袖,一個只能沉醉於擁護者吶喊的領導人,也等於就是永遠聽不到任何的逆耳諍言。陳水扁先生如果根本不看媒體,但又從痛批媒體中得到快樂,我們真的也無話可說了。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