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看待香港盛事經濟可更全面些積極些
http://www.CRNTT.com   2024-08-03 11:05:25


圖:有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齊心協力,定能將不同的盛事打造成像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般的國際知名度品牌。(圖源:大公報)
  中評社北京8月3日電/看待香港盛事經濟可更全面些積極些
  來源:大公報

  “盛事經濟”是一年來香港特區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也贏得了香港社會的普遍支持,但也有一些聲音提出質疑和擔憂。有的認為“小”盛事過多且持續時間短、吸引力有限,有的擔心大型盛事辦不好反而砸了招牌,還有的認為主事者在策劃上、組織上不盡如人意,等等。筆者認為,到底該如何看待盛事經濟,宜看清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可更全面些、積極些。

  符合經濟學原理方向正確

  主流經濟學一般認為,盛事經濟會產生聚集效應(磁石效應)、乘數效應,也就是“聚人氣”“聚財氣”。盛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匯集,將同步完成知識、技術和信息及相關企業的聚集,促進創新和合作。他們會直接帶動交通、酒店、餐飲、零售等行業收入增長,增加的收入會再次被用於消費和投資,進一步刺激其他行業的發展,使經濟總量倍增。同時,盛事的外部效應可惠及民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改善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質量,盛事帶來的文化交流和社會融合,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發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盛事還有品牌效應,可提高全球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投資、人才和遊客。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政府提倡盛事經濟,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並取得不俗成績。去年美國頂流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新加坡“時代巡回演唱會”,估計為新加坡帶來約19.74億至28.98億港元的旅遊收入。巴黎也通過舉辦時裝周等國際盛事,鞏固其時尚之都的地位,促進經濟繁榮。為爭奪重大盛事舉辦權,各城市競爭激烈,紛紛對盛事活動給予財政支持。

  符合香港實際情況成效已現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