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27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特區政府統計處昨日發表最新數字,目前,在本港設立地區總部或辦事處的外國及內地公司達到六千三百五十四間,比去年有一點五個百分點的增長,顯示本港的投資環境仍然優良,仍繼續被跨國企業視為掌管區內業務的理想地點。
對特區政府和市民來說,這當然都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消息。別的不說,單看中環置地廣場等幾個高級商場,外國名牌時裝、手袋、化妝品的「旗艦店」林立,就可以知道香港在跨國公司心目中的地位。
社論指出,香港能吸引外資跨國企業的青睞,主要基於三點因素,一是體制上的優勢,包括市場自由、訊息靈通、法制健全、語言能力以及專業人才具備,第二點因素是政治、社會較亞洲區其他國家、地區相對安定,這兩點都是傳統因素;至於第三點則是近年內地改革開放帶來的重大商機,外國企業、公司紛紛以香港作為他們進軍內地市場的踏腳石和跳板,同樣,內地公司也大批湧至開設分公司和辦事處,打開對外溝通的渠道,如此左右逢源、「內外通吃」,盡顯香港天時、地利、人和上的優勢。
而且,可以預見,只要內地改革開放及經濟發展持續,本港這一「據點優勢」將仍可以保持一個較長時期。對此,一些人士曾經提出憂慮,認為內地大城市已急起直追,香港將優勢難保。此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無可否認,不少跨國企業、外國名牌近年已直接到內地城市開公司、設辦事處,但他們仍會把地區總部留在香港,因為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才是他們熟悉和有信心的,包括法律、會計等專業,而且香港坐擁「一國兩制」之利,「進可攻、退可守」,又豈可輕言放棄?
社論說,不過,在此情勢下,香港作為亞洲區內理想投資據點的地位,未來卻仍存在不少隱憂,特區政府新近提出的開徵銷售稅即為其中一個新關注點。
事實是,就在政府統計處昨日發表的報告中,外資企業選擇以香港為「家」的各項有利因素中,排第一位的赫然就是簡單稅制和低稅率,其餘依次為資訊自由流通、不存在外匯管制、政府廉潔、司法獨立及政治穩定等。
目前,在港設立地區總部或辦事處的外資企業,幾乎只需要繳交公司利得稅一項,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未來一旦開徵銷售稅,稅務支出和行政、會計工作都會增加。就在昨天,政府對「國際珠寶展」期間參展商反對開徵銷售稅作出回應,列舉了有關進口、出口及轉口的各種緩交、退稅安排,不但內容複雜,處理費時,而且必會增加成本。
就此,投資推廣署長盧維思昨日回應稱,在地區總部及辦事處方面,本港的競爭對手新加坡、悉尼、北京、上海均有開徵銷售稅,而本港營商環境的整體競爭力仍保持優勢。此說對銷售稅可能影響營商環境的隱憂未能消除,政府有必要再作充分評估。
另一點可能影響外資企業來港的隱憂或不利因素是環境,雖然統計處昨日的報告對此未有提及,但今年七月美國商會一項調查顯示 ,近八成的美商會員對本港的空氣質素感到不滿,曾有專業人才因此離港求去。外國人士對居住環境及子女健康一向重視,一些高層行政人員或專業人才對被調派來港工作,往往首先考慮的不是工資而是環境。對此,特首曾蔭權已提出「藍天行動」,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環保亦將佔去頗大篇幅。
看來,要吸引外資企業繼續將總部或辦事處留下,本港必須進一步鞏固已有優勢,同時改善不足,更不要製造新的「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