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楊超:曲藝在中國文藝發展史上佔重要地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9 00:28:32


中華文化復興論壇現場
  中評社香港11月29日電(中評社報道組)航天數字傳媒有限公司編輯楊超日前在中華文化復興論壇上表示,曲藝作為中國最具民族民間色彩和地域特征的表演藝術,在中國整個的文藝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翻開中華藝術發展史,我們能看到,說唱藝術曾歸於“宋代百戲”中,在瓦舍、勾欄(均為宋代民間演伎場地)表演;到了近代,則歸於“什樣雜耍”中,大多在諸如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上海的徐家匯、天津的“三不管”、開封的相國寺等民間娛樂場地進行表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給已經發展成熟的眾多說唱藝術一個統一而穩定的名稱,統稱為“曲藝”,並進入劇場進行表演。“曲藝作為中國最具民族民間色彩和地域特征的表演藝術,在中國整個的文藝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楊超說。

  楊超指出,在台灣有許多曲藝愛好者,也有不少民間曲藝團,像內地觀眾熟悉的台北曲藝團和漢霖說唱藝術團,都曾來內地參加演出。台灣的曲藝演員大多是業餘性的,至今仍是小學教師的張春泉就是漢霖說唱藝術團的骨幹演員,台北曲藝團的藝術總監林文彬不僅放棄了收入不菲的心理醫生的職業,還自費到內地拜師學藝,現在已是台灣小有名氣的曲藝演員。

  “同樣的,大陸曲藝工作者也多次赴台獻藝,為台灣同胞帶去歡笑。從觀眾的反映來看,大家是喜歡曲藝的。我相信,通過海峽兩岸曲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一定會使曲藝這門古老的藝術在台灣這個重視文化傳承的地區發揚光大。”楊超表示。

  在現階段,曲藝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與其他民族藝術形式一樣,正經受著巨大衝擊和挑戰。隊伍萎縮、人才稀缺、曲種銳減、經費不足、創作乏力等困擾曲藝發展的難題亟待解決。對此,楊超認為,可以借鑒台灣相聲瓦舍的興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