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德國新總理、歐洲「鐵娘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2-06 15:55:58  


默克爾上台:德國邁向真正統一?
  現年五十一歲的安格拉.多蘿西婭.默克爾,是一位來自德國東部、有過兩次婚史和一段同居經歷的理科女博士。她僅僅憑借自己在德國統一後的十餘年黨齡,便在德國老牌政黨基民盟內部迅速「崛起」,並於二○○五年十月一舉成為德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總理。從校園裡的「灰姑娘」到「科爾的小女孩」,再從「德國鐵娘子」到聯邦政府總理,默克爾在短短的十五年當中,就完成了從「灰姑娘」到「白天鵝」的神奇跨越與非凡建樹。

  那麼,默克爾的政治魅力究竟在哪裡?

  出身於德國漢堡一個牧師和教育家庭的默克爾,在青年時代以勤奮求學而著稱,與其家庭背景非常吻合。但她在一歲時隨同全家移居到德國東部,並自此成長、生活、學習於東德的經歷,使得默克爾的人生之路與政治履歷,在當代德國政治人物中顯得如此與眾不同,而不僅僅是她的性別特別容易引人注目。 

  躍過柏林牆的政壇「撐杆跳」 

  一九七八年,默克爾自萊比錫大學畢業後在東德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中心從事科研,一九八六年她又回到母校修完量子化學博士學位。學生時代的默克爾生活十分簡樸,衣著裝扮非常單一,以致曾有同學笑稱她是「灰姑娘」。然而,正是這種平淡無奇的學養生涯,才奠定了默克爾日後平實質樸的政治風格。

  同學眼中的默克爾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但在能力和才智方面並未顯出過人之處。因而有不少世人認為,默克爾能夠在短短十幾年間從一個缺少經驗的「初學者」,迅速成長為德國基民盟的掌門人,除了兩德統一這一特定時代所提供的機遇之外,最重要的是她得到了其「政治教父」科爾的庇護和提擕,因為她一度被媒體稱為「科爾的小女孩」。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柏林牆「倒塌」了。這一重要事件改變了默克爾的人生,她的政治意識被徹底喚醒,並開始積極投身於政治活動,參加了東德的「民主崛起」組織,爾後又進入東德時期最後一屆政府,成為德.梅齊埃總理的副發言人。一九九○年,默克爾所在的「民主崛起」與基民盟在東德地區的組織合併,默克爾隨之成為基民盟黨員。一九九○年底,在德統一後的第一次大選中,默克爾成功當選為聯邦議員;不久又被科爾納入內閣,在德國政壇中嶄露頭角,從此她開始了在德國政壇上的「撐杆跳」。

  初入仕途的默克爾給人的印象是矜持和不苟言笑,有時甚至顯得有些拘謹和�靦腆。然而在科爾的關照下,默克爾很快地成長起來,在基民盟內部平步青雲。一九九一年,默克爾在科爾政府內擔任了婦女與青少年部部長;同年成為基民盟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副主席;一九九四年,默克爾擔任聯邦環境部長;一九九八年起,默克爾又擔起全德基民盟總書記的重任;二○○○年,這位來自東德、僅有十年黨齡的女政治家竟以百分之九十五的高票當選為基民盟主席,成為這個歷來由男人主導、思想比較保守的黨派的第一位女黨魁。 

  從「科爾的女孩」到「德國鐵娘子」 

  二○○○年基民盟因政治獻金醜聞陷入危機後,默克爾被推選為基民盟主席,成為該黨歷史上首位女性領袖,同時也是德國戰後首位女性大黨領袖。從二○○二年九月起,她兼任聯盟黨議會黨團立席。這期間,默克爾顯示了極強的政治領導能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一次次成功應對挑戰,率領基民盟在地方選舉中接連獲勝,贏得了德國政壇「鐵娘子」的稱號。特別是今年五月廿二日在北威州的選舉中,一舉拿下施羅德所在社民黨執政卅九年的大本營,迫使施羅德提出提前舉行大選。

  默克爾接過基民盟大印之初,許多人對她並不看好。認為她不過是一個靠他人提攜而走上權力巔峰的「政治花瓶」,或者是一個臨時收拾「爛攤子」的過渡人物。特別是黨內那些野心勃勃的新生代政治家,私下裡都在打著取而代之的如意算盤。然而,默克爾卻變得越來越老練,牢牢抓住了黨主席的權柄。基民盟原是西德地區的保守黨,歷來都是「男人的天下」。但如今,基民盟被掌控在一個來自東德的女人手裡,那些自命不凡的政治家個個被默克爾弄得服服帖帖。去年三月她力排眾議,令人吃驚地扶持克勒成為聯邦總統,鞏固了「德國鐵鋃子」的美譽。

  五年多來,默克爾小心應付著來自各方的攻擊,使她的黨內地位得以加強。不過,面對全德的民眾,默克爾還缺少政治領袖的魅力,這一度成為她參選的最大障礙。但默克爾畢竟是默克爾,她以簡約、堅定和實幹的作風逐漸贏得了黨內的多數支持。以「全德國的政治家」自詡的她,又提出了「我願為德國效力」的口號,博得了許多德國人的好感。客觀而論,默克爾之所以成功正是得道於她的「不知名」,其制勝法寶就是「常被對手所低估」。不過,更多的人認為,默克爾的身上一定具有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品質,即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和領導手腕。 

  「頭過身就過」的奪權執政策略 

  二○○五年十月十日,在九月十八日德國聯邦議會選舉中險勝對手的基民盟與基社盟大聯盟陣營,與落敗的主要執政黨社民黨通過一系列拉鋸式的艱苦談判之後,終於敲定了權力分配方案。現任的社民黨總理施羅德將讓出總理寶座,換來社民黨在新一屆大聯合政府十四個部長職位中的八個主要內閣部長職位「包括外交、財政、司法等重要部門」,而新總理一職則將由基民盟主席默克爾女士來出任。

  默克爾因此而成為德國歷史上的首位女總理,以及十餘年來歐洲大國的首位女性領導人。歐洲大國中上位女性領導人是法國前總理克勒松,但她不足一年的執政時間非常短暫(從一九九一年五月到一九九二年四月),而其影響則要遠遜於此前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默克爾成功登上德國總理寶座,不僅打破了德國政壇由男性主導的傳統,也將使歐洲國家領導人的性別天秤再度傾斜。

  為了從社民黨手中順利接掌政權,尤其是獲得極具象徵意義和實質利益的總理一職,基民盟以「頭過身就過」的執政策略,來向對手作出一定妥協與讓步,是頗有其必要的。很顯然,從在野的大聯盟陣營到執政的大聯合政府,默克爾所遭遇的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諸多困難可謂前所未有。但是人們在對德國新一屆大聯合政府命運未卜、前景難測感到憂心的同時,也不要輕忽默克爾這位女性掌舵人折衝樽俎的協調能力。默克爾既然能夠在男權政治盛行、強人政治至上的基民盟內部,一路走來摸爬滾打站穩腳跟,又何嘗不是她這種高人一籌的協調能力的真實體現?

  事實上,默克爾的政治智慧決非普通男性政治家所能及。在三年前的德國聯邦議會大選中,羽翼未豐的默克爾主動放棄候選資格,轉而推薦聯盟黨的另一位領導人──基社盟主席施托伊貝爾出馬,向實力強勁的時任總理施羅德發起挑戰。雖然施托伊貝爾的挑戰並未成功,但卻鞏固了默克爾在聯盟黨內的頭號領袖地位,為今年出馬挑戰施羅德奠定了堅實基礎。由此不難想見,默克爾深諳「該出手時就出手」的道理所在。不誇張地講,默克爾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政治抉擇,不是今年由她自己出馬競逐聯邦總理,而是三年前推舉他人出戰施羅德,進而為今天的成功鋪路。 

  經濟難題及其歐洲寒蟬效應 

  不少的德國問題專家,把施羅德下台與社民黨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德國每況愈下的經濟狀況。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尤其是施羅德執政這七年,經濟年均增長率僅為百分之一點三,創聯邦德國建國以來新低,從而使德國淪為歐元區經濟增長最緩慢的國家之一;失業人數卻不斷攀高,二○○五年二月達到了創紀錄的五百二十一點六萬人,失業率一度高達百分之十一點七;各種經濟社會矛盾漸趨尖銳,德國經濟與高福利的社會制度性弱點愈發明顯,有人稱德國已從歐洲經濟的「發動機」淪為了「大拖斗」。

  這也是默克爾領導的大聯合政府所面臨的頭號難題,聯盟黨計將安出?默克爾在兩大陣營談判期間曾經透露說,雙方已就經濟和社會福利改革等政策初步達成共識,只是由於立場不同,雙方在具體做法上的分歧仍很明顯。雙方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將在組閣談判中就一系列棘手問題努力尋找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如何對「僵化的勞工市場」進行深入改革、如何減少各級政府龐大的財政赤字等問題。考慮到雙方在人事安排以及內外政策上尚存較大的分歧,這也將直接影響新任政府的決策力和執行力。

  但據媒體透露,施羅德在談判過程中獲得了默克爾的允諾:不觸及德國的產業工資談判制度。以普通產業工人為主體的工會支持該制度,但是商界領導人反對。社民黨還得到保證,不對周日和周末發放的補助徵稅。這些都是有利於社民黨的支持者工人階層的舉措,此舉使得聯盟黨在上台執政的同時,卻面臨著遭遇基層支持者不滿乃至反彈的風險與危機,而聯盟黨賴以上台執政的選民基礎原本就不太厚實。如何在安撫對手與滿足選民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將高度考驗默克爾本人的政治智慧。

  目前輿論最擔憂的是,由聯盟黨和社民黨組成的大聯合政府,今後可能會因為雙方相互制約而導致德國經濟停滯不前,因為政府若由「勢均力敵」的兩大政黨妥協產生,其政策措施必然會受到限制。所以,眼下的德國政局,對其他歐洲國家的領導人也是一大警訊,特別是對那些積極主張力推進經濟改革的領導人,更是省思意味頗濃。由此看來,歐洲政治精英們傾心構築「大歐洲」的理想主義情結,將不得不讓位於關乎經濟民生的現實主義需要。但是人們並不樂觀,默克爾又能給歐洲帶來甚麼呢? 

  「親美英,疏法俄」的外交調整 

  雖然聯盟黨無奈交出了外交部長這一重要職位,但是著眼於長遠來看,默克爾仍將緩慢推進親英美疏法俄的外交政策。當然,在外交事務依舊由社民黨人主掌的前提下,默克爾既定的外交政策不可能盡快施行。因此可以預見的是,讓繼續發展德法、德俄之間的現有密切關係,和努力修補德美、德英之間的傳統親密關係並行不悖的一種「雙軌平衡外交」,將是德國新一屆大聯合政府在近期推行的外交主軸。

  繼五月底法國民眾在全民公決中否決歐洲聯盟憲法條約之後,九月中旬的德國選舉結果似乎加深了歐洲以及歐洲左派的危機。與此同時,這一結果再次表明,法德以及所有歐盟成員國的公民還在猶豫、彷徨和期待。同時,德國選舉結果也好像是對法國全民公決結果的補充:選民把一個過於專家政治化、過於自由化、對大規模失業無能為力、缺乏明確國界的歐洲拒之門外,從一開始就充當歐盟「發動機」的法德兩個大國都陷入了困境。

  歐洲人尤其擔心法德蜜月行將結束。隨著默克爾正式當選德國新總理,法德同盟的歷史將增加變數。盡管默克爾在今年七月訪問法國時曾經作出了繼續發展法德關係的承諾,但是她與希拉克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領域的分歧,使法國人不免為法德同盟的前途捏一把汗。十月十日,默克爾在她正式當選後舉行的第一個新聞發布會上,便表示將把重建大西洋兩岸關係作為外交上的首要任務。在她看來,良好的歐美關係完全符合德國的利益。而基民盟與美國共和黨、默克爾本人與小布什之間的密切關係,更是眾所周知。但默克爾並不主張德國向伊拉克派兵,她明確表示反對武力解決伊朗核問題,這也顯示其並不是要唯美國馬首是瞻。 

  對華政策的持續穩定與局部微調 

  在對華政策層面,由於雙邊日益密切的經貿關係,默克爾的對華外交不太可能出現逆轉與倒退現象。很顯然,近年來快速發展、良性互動的中德經貿關係,恰似一個高速行進的火車頭,如果默克爾政府決意對中德「經貿火車」強行剎車的話,那麼受傷最大的決不是中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第一時間,對默克爾出任德國總理表示歡迎和祝賀,並期待中德雙方共同努力,繼續推動兩國關係全面、深入發展。默克爾則在強調對華關係的重要性時表示,在科爾和施羅德擔任德國總理期間,德中關係得到了良好發展,在她領導下的德國大聯合政府將會保持對華政策的連續性。默克爾的這種表態,當不只是一種外交辭令與客套,應是有感而發。事實上,中德經貿關係的發展趨勢並未因為這場政治危機而倒退,競選兩派都深諳中德經貿的重要性,雙方對華經貿政策相差很小,而其最大分歧表現在國內改革和外交政策上。

  對於位列全球GDP第三和第七位的經濟大國來說,中德雙方經濟利益交集很大,兩國的有識之士對此有著廣泛共識。同時,中德雙邊市場容量大,經貿互補性強,潛力巨大。德國是中國第六大貿易伙伴,中國則是德國在亞洲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依賴程度較深。默克爾上台後,可能推行親美遠華政策,但基民盟也不會意識不到一個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對德國的重要意義。由於中德兩國在美國、英國等市場上貿易產品競爭程度很小,也不會面臨市場擠出效應。

  再從政治層面來看,中德兩國外交政策具有相似的利益訴求。兩國外交政策的著眼點在於加強雙邊經濟貿易合作和擴大雙方市場份額和影響。早在科爾任期內,德國就提出全面估價中德關係的重要性,加強同中國的經貿關係和合作的新政策,雙方經濟、貿易合作蓬勃發展。施羅德政府繼續貫徹這一政策,雙邊經貿關係進一步提升。二○○三年,中國發表《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雙方致力於發展戰略伙伴關係。這些來之不易、賴以共贏的政治基礎,任何一個黨派都不願意也不可能完全拋棄。

  其實,早在默克爾的政壇前輩、也是基民盟前領導人科爾主政時期,德國的對華政策便已相當積極。施羅德擔任總理時期的德國對華外交愈發強勢,一方面可視為科爾政府對華政策的合理延續,另一面也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貿易誘因使然。因此可以預見也不難想像的是,在中德貿易蓬勃發展與中歐互動勢頭良好的大背景下,德國對華政策出現重大倒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雖然新一屆德國政府的貿易政策似有趨於保守的跡象。當然,德國新一屆政府為了修補與提升德美兩國的雙邊關係,而在包括軍事解禁問題在內的局部對華政策上作出些許徵調,則是完全可能也相當正常的。

  默克爾上台:德國邁向真正統一?

  二十世紀的德國,是一個非常引人矚目的國家——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終局,都和德國有著相當的關係。而這個以鋼鐵般頑強意志著稱的日爾曼民族,又是一個盛產個性鮮明的政治家的國度。「鐵血宰相」俾斯麥,「戰爭狂人」希特勒,「和平之神」勃蘭特,「良心總理」施密特,「統一之父」科爾,「歐盟推手」施羅德,無不讓世人印象深刻感慨良多。

  二○○三年九月,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經表示,德國要真正完成統一大業,兩德人民要真正成為一個民族,還需要二十年的時間。施密特認為,德國統一十多年來做了不少事情,但真正意義上的德國民族的統一,在許多方面還遠未完成。如果施密特的觀點為世人所認可的話,那麼來自東德的默克爾當選為德國聯邦政府總理,無疑將標誌著真正意義上的「德國統一」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盡管此時的德國已是經濟低靡弊端叢生。

  那麼,作為德國近現代以降的首位女性政黨領袖與政府總理,在二○○五年十月戲劇性上台的默克爾,又將給德國與歐洲及至整個世界,帶來一種甚麼樣的驚喜或者驚奇呢?世人惟有拭目以待來日德國之政局與歷史之檢驗。然而人們寄予厚望的是,他們期待女政治家獨有的柔性特質,將有助於默克爾去努力解決執政大聯盟內部各黨,以及德國與歐盟伙伴、全球合作對象之間的分歧。但她是否具備一名優秀政治家所必需的平衡感與大局觀,進而帶領德國繼續成為歐盟的火車頭,則仍將有待於進一步的深入檢驗和持續觀察。

  (本文刊載《中國評論》2005年12月號 特約撰述:呂義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