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宋淑玉(中評社 束沐攝) |
中評社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 束沐)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宋淑玉日前在北京大學主辦的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分組討論發言中表示,島內“文化台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的本土化運動,也不僅僅反映在教育領域。她擔憂,大陸目前對反對“文化台獨”在台灣島內還沒有著力點,但她認為只有通過更有耐心、更長期的交流,才有利於形成兩岸青年人的融合性認同。
宋淑玉表示,儘管大陸最近對“文化台獨”的討論越來越多,但實際上“文化台獨”並不是這幾年才出現的事情,李登輝執政之後“文化台獨”就已經開始了。她介紹,“文化台獨”最早發端於台灣“本土化運動”,首先提高台灣民眾的本土認同、本土意識之後,才逐漸演變為“台獨”認同。
她指出,社會普遍關注教育領域的“文化台獨”,當然教育也是台灣主體認同影響最大的領域,但實際上“文化台獨”是滲入到島內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包括生活觀念等,不僅僅在教育領域,而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分裂主義思潮。宋淑玉認為,應該把眼光放遠一點對“文化台獨”追根溯源,她介紹,從90年代開始,李登輝提出的社區營造運動都有這些傾向,而2008年陳水扁明顯推動“文化台獨”,雖然2008年以後國民黨上台,但對“文化台獨”的影響已經沒有能力撥亂反正,連一個“課綱微調”都能引起這麼大的反彈。
宋淑玉指出,特別是今年520後,大陸反對“文化台獨”在島內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著力點。她介紹,她最近也參與了一些有關加強兩岸認同的課題,而文化認同是最低階的認同,“如果連文化認同都沒有,怎麼有國家認同?”宋淑玉擔憂,兩岸如何形成一個共同的認同,她認為,兩岸不同的文化認同是由長期以來社會氛圍、歷史文化、政治操作形成的,所以融合性認同的形成比差異性認同需要更長時間、更多耐心,而且在方式方法上要創新。
宋淑玉建議,型塑共同的文化認同,應該把工作重點在台灣青年人身上,相較於中老年人的認同已經較為堅固,青年人可塑性強,認同更容易改變,所以最近大陸特別重視青年人的交流。
此次論壇的主題是“中華文化的守本與創新”。在為期兩天的交流研討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將圍繞中華文化本根對現代社會發展與建設的價值、中華文化創新的方向與路徑、兩岸攜手推動中華文化的守本與創新、中華文化與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等子議題展開研討與交流,為進一步夯實文化自信、探討中華文化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論壇協辦單位有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承辦單位為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文化部北京大學兩岸文化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