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郭震遠:未來時期的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前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24 17:37:48


  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作者 郭震遠)蔡英文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後,堅持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兩岸關係迅速由和平發展,轉變為新對抗。兩岸交流,包括兩岸文化交流隨之發生重大改變。短短幾個月,兩岸交流的規模就已下滑至接近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的低水平。
值得重視的是,在兩岸新對抗中,兩岸文化交流的改變將不只是規模的明顯縮小,更重要的是內涵和性質的重大變化。主要是反“文化台獨”將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突出的重點。這是蔡執政後,立即著手在島內大搞“文化台獨”的必然結果。兩岸文化交流中,反“文化台獨”是全新的任務,從人們的思維方式到具體的交流形式,都必須有重大的創新。

  一、兩岸的新對抗與兩岸文化交流的重大變化

  蔡執政後,兩岸關係在短短幾個月中,就從2008年以後八年的和平發展,迅速轉變為新對抗。兩岸交流包括兩岸文化交流的蓬勃發展,曾經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內涵和標誌,而兩岸新對抗的出現,則對兩岸交流帶來了嚴重不利影響。兩岸文化交流在深層次上涉及兩岸政治對抗,歷來是兩岸交流中十分敏感的部分,因而兩岸新對抗必將對其產生全面、深刻的重大影響。不僅兩岸文化交流的發展勢頭、規模,而且發展形式、性質,都將發生重大變化。

  1.兩岸的新對抗必將導致兩岸文化交流進程嚴重受阻。

  兩岸文化交流是兩岸交流中重要而特殊的部分。近年來,人們在日益重視兩岸文化交流的同時,普遍對這一交流的推進抱有樂觀態度。人們認為,兩岸民眾血脈相連,具有共同的歷史、相同的文化,因而兩岸文化交流的推進,必然順利成章、水到渠成。但實際的兩岸文化交流推進進程,遠不如人們想象的順利。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兩岸開始交流以來的事實表明,兩岸文化交流雖然有重要發展,但始終明顯滯後於兩岸經貿交流的發展。

  兩岸文化交流發展的滯後,是這一交流直接受制於兩岸政治對抗的結果。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兩岸軍事對抗時期,兩岸交流,包括兩岸文化交流處於完全斷絕狀態,這是兩岸全面對抗的表現和結果。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兩岸的統“獨”政治對抗,取代了軍事對抗,兩岸的經貿交流開始發展。雖然李、扁極力“有效管理”,企圖加以限制,但大陸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大吸引力,促使台商、台資以各種方式和途徑,繞開、衝破限制與大陸交流,從而兩岸經貿交流快速發展,達到很大規模。但兩岸文化交流嚴格受限,而不得發展。2008年以後八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歷史新時期,兩岸交流蓬勃發展。兩岸經貿交流、人員往來不僅規模持續擴大,最重要的是實現了機制化,兩岸簽訂了23個相關協議。但兩岸文化交流的發展,明顯滯後於經貿交流,終馬英九八年執政時期,沒有實現兩岸文化交流的機制化。這是馬始終對大陸、對實現兩岸統一,心存疑慮的結果。歷史表明,文化既有歷史、社會屬性,也有政治屬性,所以,兩岸文化交流必然服務於、從屬於,也受制於兩岸統“獨”對抗。

  蔡執政後兩岸的新對抗,與李、扁執政時期的兩岸對抗本質一樣,都是嚴重的統“獨”對抗。所以,蔡執政,兩岸交流必將嚴重下滑。蔡置台灣經濟發展需要和台灣民眾福祉於不顧,以建立“不依靠大陸的新經濟”為名,企圖通過“重新審議”已簽訂的相關協議,推動“新南向政策”,爭取加入TPP和RCEP等舉措,對兩岸經貿交流加以控制。由此可以預判,蔡必將與其在台灣島內大搞“文化台獨”密切配合,著手強化對兩岸文化交流的控制、限制。不僅兩岸文化交流的機制化進程必將完全中止,而且對於幾年來持續的民間、自發的文化交流,也將予以強力限制。所以,兩岸文化交流進程必將嚴重受阻,而進入一個低潮期。

  2.蔡當局刻意強化兩岸文化交流的“兩國性”,不斷弱化兩岸文化交流的“兩岸性”

  筆者在“面對重要歷史節點,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見《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2月號)一文中,明確提出,“兩岸文化交流不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而是同一文化內部的交流。”在六十多年來,兩岸一直認同同屬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兩岸文化交流就是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兩岸文化交流的“兩岸性”,是對這一交流的定位,是其最基本的屬性。兩岸文化交流的規則、規範,都必須、也只能依據兩岸交流的“兩岸性”確定,才能保證這一交流持續、健康地推進。

  蔡是所謂的“理念型台獨分子”,她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參與炮製並始終堅持的“兩國論”,就是她的“台獨”理念。“兩國論”的要害是,認為大陸與台灣是“互不隸屬的兩個不同國家”。因此,她一貫主張按所謂“國際規則”處理兩岸交流,即須以“國與國”的關係來定位兩岸關係,並據此確定兩岸交流的規則、規範。對於兩岸經貿交流即這樣處理,蔡一直企圖按“國際規則”審議、修改ECFAﻩ。對於包括兩岸文化交流在內的,兩岸其他領域的交流也是如此。所謂的按“國與國”關係處理兩岸交流,將集中於公權力控制的交流部分,即交流的機制化部分。目前,不同領域的兩岸交流的機制化程度差別很大。例如,兩岸經貿交流通過已簽署的23項協議,可認為已經基本實現機制化,但實際上很不鞏固,民進黨一直揚言要以“國際標準重新審議”這些協議;兩岸文化交流沒有任何協議,機制化進程完全沒有進展,蔡必將以“國與國”關係予以定位。蔡強調以“國際標準”制定、審議兩岸交流的協議,實際是民進黨慣用的“一箭雙雕”策略:如大陸拒絕,則正好中斷兩岸交流的機制化進程;如大陸接受,則正好把兩岸關係定位,由“兩岸”改變為“兩國”,從而實現兩岸交流“兩國化”。

  蔡執政以來,對於兩岸文化交流的“兩國化”,已經開始有所動作。7月26日,520後蔡任命的“台獨”分子、台灣“國史館”負責人突然宣布,停止大陸及港澳相關學者前往該館查閱檔案。除宣稱“依法”僅對“中華民國”國民開放外,還揚言對於以後是否對大陸、港澳學者開放,須按“平等互惠”原則,實際就是按“國際原則”談判。雖然這一事件只是兩岸文化交流中不甚重大的事件,但見微知著,已經很清楚地表現出,蔡當局在兩岸文化交流中,刻意強化這一交流的“兩國性”的動向。可以預料,很快將會有更多類似事件發生。

  二、反“文化台獨”將成為未來時期兩岸文化交流的重點

  2015年1月後,蔡在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整個過程中,以及2016年1月16日勝選後的相關言論,特別是520執政後的實際行動,都清楚表明,她極力推動的兩岸關係政策,是她精心策劃已久的“和平台獨”政策。這一政策與李、扁時期推行的“法理台獨”政策本質相同,都是以“兩國論”為基礎,製造兩岸統“獨”對抗的政策。但蔡吸取了李、扁公然挑釁大陸,遭到大陸嚴厲打壓,而一事無成的教訓,改為採取“和平台獨”政策,即以“強化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為主軸,在“不挑釁”策略的掩護下,努力增強台灣島內“台獨”基礎的政策。因而,未來時期兩岸表面上的、具體問題的統“獨”對抗,可能不如李、扁時期激烈,但深層次的統“獨”對抗將同樣激烈,而且更深刻、更嚴重。其中,蔡大搞“文化台獨”與大陸反“文化台獨”的對抗,就是其重要內涵之一。這一對抗將必然在兩岸文化交流中有充分表現,而且實際上兩岸文化交流就是這一對抗的主要載體。

  1.大搞“文化台獨”是蔡推行“和平台獨”的重點之一

  李、扁執政時期,就在台灣島內推行以宣揚“台獨史觀”、實行“去中國化”為核心的“文化台獨”。蔡執政短短幾個月的事實就已經表明,她在台灣島內推進“文化台獨”的力度,以及可以預見達到的廣度和深度,都明顯超過李、扁。這清楚顯示了“文化台獨”在蔡的“和平台獨”政策 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實際上,無論是“和平台獨”政策的“強化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主軸、“不挑釁”的策略,還是強化台灣島內“台獨”基礎的目標,無一不與“文化台獨”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所以,大搞“文化台獨”,必然是蔡“和平台獨”政策的核心內涵之一,從而成為未來時期兩岸統“獨”對抗的一個重要熱點,並不可避免地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突出出來。

  “強化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既是蔡對“兩國論”理念的堅持,更是對這一“台獨”理念的發展。蔡自以為,堅持這一點,首先將可以鞏固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強化台灣島內的“台獨”基礎;其次將有利於借“中華民國”之殼,行“台獨”之實,以避免或至少減輕大陸的嚴厲打壓。所以,在其520演說中作了全面論述,使之成為執政大戰略,以及其“和平台獨”政策的重點內涵之一。但眾所周知,歷史、血緣、地緣等因素決定了,台灣文化歷來是中國文化的組成之一,從來就沒有所謂“獨立的台灣文化”。這一點對於急於“強化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的蔡,形成了重大障礙,必然盡早清除為快。這正是蔡執政伊始,就急不可待,利用公權力大搞“文化台獨”的主要原因。

  2016年1月上旬,在勝選已基本確定的形勢下,蔡對其執政後的兩岸關係政策做出了“不挑釁”的“承諾”。這明顯是吸取李、扁屢次公然推進“法理台獨”、挑釁大陸,遭到嚴厲打壓的教訓,而做出的策略調整。蔡不會、也不可能放棄“台獨”理念和政策,從根本上不挑釁大陸。實際上,她始終堅持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就是對大陸最嚴重的挑釁。蔡只是企圖通過改變推進“台獨”策略的方式,減輕大陸打壓的嚴厲程度,或者減少大陸得以實施打壓的著力點,從而獲得繼續推進“台獨”,強化台灣島內“台獨”基礎的空間和時間。推進“文化台獨”就是其選擇的主要出路之一。蔡認為,大搞“文化台獨”既是推進“台獨”不可缺少的要件,同時主要是在島內進行,不直接觸及兩岸關係,從而可避免或至少減輕對大陸的直接刺激,不至於直接激化兩岸統“獨”對抗,從而為強化台灣島內“台獨”基礎,贏得所需的外部環境、時間和空間。

  綜上所述,“文化台獨”不僅是蔡“和平台獨”政策的重要內涵之一,而且是其推進“和平台獨”政策的重要策略。所以,蔡執政伊始就急不可待地著手大搞“文化台獨”。儘管蔡自以為推進“文化台獨”,可以避免或至少減輕其“和平台獨”政策對大陸的直接刺激,從而避免或至少減輕大陸對其推進“和平台獨”政策的嚴厲打壓。但“文化台獨”的“台獨”本質,決定了推進“文化台獨”與反“文化台獨”的對抗,必將成為未來時期兩岸統“獨”對抗的主要熱點之一。同時也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突出熱點。可以預料,即使迫於強大壓力,蔡做出向“九二共識”靠攏的姿態,兩岸關係略有緩解,她也將繼續在島內堅持推進“文化台獨”,因而與反“文化台獨”的對抗將繼續進行。

  2.蔡執政後,利用公權力,在台灣島內大搞“文化台獨”,嚴重激化了文化領域的統“獨”對抗,並對兩岸文化交流產生深刻影響。

  蔡執政後,由於缺乏人才,其所任命的行政部門負責人,多為原“政府”系統中人或與之關係甚深的人,因而被外界諷為“老藍男”。但唯獨文化部門與教育部門負責人都是知名的“獨”派人士。這反映了,蔡對於推動“文化台獨”、“教育台獨”的高度重視。事實上,新任教育部門負責人就任第二天,即宣布撤銷了被視為有違“台灣主體意識”的、馬當局的“微調課綱”,並且隨後即撤回了,對於參加反服貿學運、衝擊行政機構學生的“提告”。而文化部門卻未見有引人注目的類似舉措。實際上,在執政後短短幾個月中,蔡一直不遺餘力地推進“文化台獨”,並得到文化部門的全力配合,只是由於文化本身的特質,沒有產生立竿見影的直接效果。

  如前所述,李、扁都十分重視推進“文化台獨”。蔡不僅繼承了他們的理念和政策,而且還有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她自己的“文化台獨”理念和政策、2011年12月和2015年10月,蔡兩次在其參選活動上,較全面地提出了其“文化台獨”的主張。此外,在其它場合也對此多有宣示。綜合蔡的相關論述,可對其“文化台獨”理念和政策要點歸納如下:第一,蔡在2011年和2015年先後提出,“台灣不僅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且是有獨特文化材質的國家”,“運用文化軟實力重返國際社會”,明確宣示了“文化台獨”作為其整個“台獨”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台獨”服務的目標和功能。第二,明確提出“文化政策的核心是強化文化價值”,以及其文化政策的“七大目標”、“五大亮點”,宣示將以社區和青年為推進“文化台獨”的重點。第三,大肆宣揚“原住民史觀”、“台灣文化多元文化融合論”等,在李、扁宣揚“同心圓史觀”、“新台灣人”和“新台灣”等“台獨”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台獨”理念。這些“台獨”理念各有側重點,但共同之處是強調了“台灣主體意識”,通過宣揚“多元化”,貶損中國文化、歷史在台灣文化、歷史的主體地位和影響,從而切割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突出台灣與中國是“各自獨立發展的不同國家”。蔡大肆宣揚這些理念的目的在於改變民眾,特別是青年的中國認同,支撐“台獨”選擇。

  蔡開始執政後,有兩場重大活動,其上述文化政策在活動中有充分表現。其一,5.20當天,蔡就職演講後的文藝表演,以所謂的台灣歷史為主線,從原住民來台直到今天,全部搬上舞台,是“台灣主體意識”的形象化表現。引人注目的是,刻意缺少了“國民政府”遷台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四十年歷史過程,耐人尋味。其二,8月1日,蔡在向原住民道歉大會上,以“轉型正義”之名,宣揚“原住民史觀”,公開宣稱“漢人史觀排斥原住民”。蔡在這兩項活動中的充分表演,清楚展現了她的“台獨”心態,已經引起大陸方面的高度警惕,必然做出必要反應。

  3.反“文化台獨”將成為大陸促統反“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點任務之一,兩岸“文化台獨”與反“文化台獨”的對抗將更為突出。

  從現在開始,到2049年的三十多年,是大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完成“兩個一百年”戰略部署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關鍵時期。在這重要的關鍵時期,兩岸文化交流將發揮更大作用,而反“文化台獨”則將成為這一交流的重點。

  長期以來,大陸一直從通過文化交流,增進兩岸民眾了解和感情、消除隔閡、強化互信出發,積極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大陸這樣做的前提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是同一個國家的文化。但蔡執政後,在堅持否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同時,大搞“文化台獨”,企圖構建“台獨文化”,即企圖構建“獨立”於中國文化之外的所謂“台灣文化”,並以此為政治、法理“台獨”提供重要基礎。雖然蔡自以為構建“台獨文化”是島內事務,主要在島內推進,不直接刺激大陸,而且大陸難以獲得反制的著力點,從而難以有效遏制,但這只是蔡的一廂情願。對於包括“文化台獨”的任何形式的“台獨”,即使在島內推進,大陸也必將予以堅決、有效的反制。所以,未來時期的兩岸文化交流必然日益明顯的具有“文化台獨”與反“文化台獨”相對抗的內涵,並將成為其重點。可以認為,這是兩岸關係進入新對抗後,必然發生的重要變化之一,是兩岸統“獨”對抗深化的表現和結果。

  雖然蔡執政直接加劇了兩岸的統“獨”對抗,但在深層次上,這更是台灣島內“台獨”勢力對於中國完全統一前景更加明朗,特別是對於大陸促統決心更加堅定、反“台獨”能力更加強大的嚴重危機感的表現和反應。這從根本上決定了,未來時期的“文化台獨”與反“文化台獨”的對抗不可避免,並且必將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點凸顯出來。

  三、未來時期兩岸文化交流的反“文化台獨”創新

  處置兩岸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台獨”與反“文化台獨”對抗,是全新的任務。不僅任務本身全新,而且完成任務的思路、途徑必然都是全新的。這將成為未來時期兩岸文化交流面臨的嚴重挑戰。必須、也只有在兩岸文化交流中,對反“文化台獨”進行創新,才能有效應對挑戰,贏得反“文化台獨”的勝利,推進兩岸文化交流持續、健康的發展。

  1.未來時期的兩岸文化交流,須突出反“文化台獨”這一重點。

  長期以來,兩岸文化交流的重點一直是“兩岸文化的交流”,這一重點的確定,符合當時,特別是2008年以後八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實際狀況,以及兩岸文化交流的實際需要。所以,按照這一重點,兩岸文化交流得到明顯發展。但如前所述,蔡執政後兩岸關係由和平發展轉變為新對抗,反“文化台獨”成為兩岸統“獨”對抗的重點之一。兩岸文化交流不僅將嚴重受阻,而且還將成為大陸可能直接觸及“台獨文化”、有效反制“文化台獨”的主要管道和平台。所以,在未來時期的兩岸文化交流中,必然須突出反“文化台獨”的重點。但如何把握這一重點,特別是如何發揮兩岸文化交流作為反制“文化台獨”的主要管道和平台的作用,還只能在實踐中摸索、探討。

  2.未來時期的兩岸文化交流,需不斷強化對於這一交流自發性與規劃的統籌協調。

  筆者曾在“面對重要歷史節點,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見《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2月號)一文中提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自發性、民間性”,即在兩岸文化交流客觀需要的推動下,基於兩岸文化的天然聯繫,在兩岸文化的各領域,都主要通過民間方式,自發進行交流。這一直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基本特點,同時也是主要方式。雖然兩岸文化交流的自發性、民間性,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這一交流的發展,但不足之處十分明顯,特別在反“文化台獨”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突出重點的新形勢下,以前的方式難以承擔重任,更何況蔡當局還將加大力度,阻撓交流。所以,迫切需要強化自發性與規劃的統籌協調。所謂的規劃,是指大陸對於推進兩岸文化交流的規劃。大陸必須把握未來時期兩岸統“獨”對抗的全局,根據兩岸文化交流,特別是反“文化台獨”的實際需要與可能,對於兩岸文化交流做出新的務實安排。同時,繼續重視發揮自發性、民間性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爭取既有效破除蔡當局對兩岸文化交流的阻撓,又得以發揮反“文化台獨”的重要作用。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