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兩岸四地11所高校的百餘名青年大學生們參觀了位於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評社 秦正陽攝) |
中評社北京8月15日電(記者 秦正陽)“愛只因有你”大型公益系列文化交流活動之——“新西行漫記”於8月15日上午正式啟動,來自兩岸四地11所高校的百餘名青年大學生們參觀了位於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回顧民族歷史,重溫民族精神。
抗日戰爭紀念館所在的宛平城正是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地,“七七事變”的爆發標誌著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而同學們來到抗戰紀念觀的這一天,正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紀念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的形式正式宣告無條件向同盟國投降,經過長達十四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與美蘇一同迎來了對日本侵略者及法西斯陣營的最終勝利。
在15日上午的參觀過程中,兩岸四地的青年大學生們通過館內1100多幅照片、2800多件文物和大量視頻影像,了解了中華民族共赴國難,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光輝歷史。在一件件展品前,年輕學子們時而駐足凝視,時而認真聽取工作人員的講解,並不時詢問有關情況。在參觀《台灣同胞抗日史實展》時,來自台灣的同學們看到一個個熟悉的人物、地名與事件,重拾起兩岸共同承載的歷史記憶,並被台灣抗日英烈的民族大義所感染。
此次“新西行漫記”以“重走斯諾道路,感悟民族精神”為主題,來自兩岸四地的百餘名傳媒院系的大學生們將沿著80年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足跡,重走陝西、甘肅,深入了解當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歷史,重溫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的苦難與輝煌,而2016年正是斯諾第一次訪問陝甘寧邊區的80周年。
1936年6月,斯諾帶著當時無法理解的關於革命與戰爭的無數問題,由北平出發經過西安,冒著生命危險進入陝甘寧邊區——他是在紅色根據地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他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陝甘寧邊區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等就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毛澤東評價說,《西行漫記》以及斯諾關於中國的著作是中美人民友誼的催化劑,對中美兩國關係來說,他是第一個報春的燕子。他在彌留之際,用生命的最後力量,面對中國派去的以馬海德醫生為首的醫療小組,說出了一句話:“我熱愛中國。” 根據他的遺願,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今天的北京大學內。
兩岸四地的青年人們在此次“新西行漫記”中除回顧歷史外,也會更多地“接地氣”,在中國西部地區實地看一看、聽一聽,了解當下中國最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國家的整體面貌有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和了解。兩岸四地的青年人將在交流互動中,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建立真誠的友誼,攜起促進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以及與其他文化的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