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在山地口設立的“隘勇寮”及警衛。 |
日本殖民當局對台灣少數民族實行殘酷的“理蕃”政策,一面討伐,一面掠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台灣同胞抗日史實展的第三部分“奮戰守土——台灣同胞的武裝抗日史”向觀眾展示了台灣少數民族人民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的崢嶸歷史。
台灣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森林及礦產資源豐富。日本殖民當局對台灣少數民族實行殘酷的“理蕃”政策,一方面進行討伐,一方面大肆掠奪資源。台灣少數民族同胞不畏強暴,紛紛奮起抗爭,是台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不屈不撓精神。展覽中陳列有泰雅人的領導者瓦旦·燮促的服飾,賽德克人、排灣人的刀具。
日本殖民統治者對台灣少數民族實行“理蕃”政策,在部落外圍設置“隘勇線”,不准台灣少數民族自由進出,並禁與漢人往來,禁止持有槍械彈藥,強化警察統治,樹立殖民者的絕對權威。
1896年派駐花蓮新城的日軍士兵侮辱太魯閣人,憤怒的太魯閣人對駐守的日軍發動攻擊,殲敵13人。
1902年,因日本商社不信守合約拒絕交納賽夏人的地租,苗栗南莊賽夏人圍攻南莊警察支廳,並襲擊隘站。日本殖民者派兵鎮壓,歷時兩月平息,史稱“南莊事件”。
1905年,因不滿日本的殖民統治,高雄南鄒部落奮起襲擊日警駐地。
1906年,因不滿日本商人濫砍濫伐古樟樹林,花蓮秀林鄉立霧溪下游的太魯閣14個部落,聯合起來襲擊日商賀田組在威裡社製造樟腦的作坊“腦寮”,史稱“威裡事件”。
1908年,花蓮七腳川部落阿美人不滿長期被征調,延誤農耕,爆發激烈的抗日事件,後遭日軍全面“遷村”,被迫離開家園,被稱為“七腳川事件”。
1910年5月,日本殖民當局組織兵力進攻桃園賽德克人嵙莰群,雙方在宜蘭芃芃山原始森林展開激戰,戰事僵持不下,被稱為“芃芃山事件”。
|